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2012年自考“政治学概论”串讲笔记(第十一章)

2012-08-15 14:13    网络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治发展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第一节 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kao365.com)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非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

  其次:政治发展研究的出现又是政治学研究范围拓宽及政治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级:

  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

  达尔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制度,动力是政治多元化。

  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概念。但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共同的特征,都把政治发展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

  更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

  (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并以此为观察标准。(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并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4)以“价值中立”为原则。

  政治发展的性质: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治本质,也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制度化程度是衡量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

  3.政治文化(狭隘型文化、臣属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政治参与程度提高过程)(低、中、高参与)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传统国家、过渡国家、现代化国家)

  政治发展的动力:是指由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结合政治发展策略,提出推动政治发展应依靠的力量。归纳以下几种:

  (1)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2)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3)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发展。

  (4)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5)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实质上,从整个政治发展过程看,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推动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政治发展的途径:指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方法、制度实现本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

  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序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才能实现政治现代化。

  当代社会政治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当家作主。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一条政治发展道路,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所设计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一套西方式的价值体系。理论的本质是把发展中国家重新纳入以美国为霸主的新殖民主义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国。

  首先,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空想性。

  其次,是西方学者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再次,战后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发展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

  从纵向来看,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

  从横向来看,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级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政治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性质本身又是社会发展性质的重要标志,当政治发展性质发生变化时,社会发展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政治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1)特定社会历史阶级内的量变过程,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巩固和完善(2)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的质变。

  政治发展的性质决定着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经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展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比较起来,在总体的社会发展中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要看到政治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因素对政治发展的支配和制约作用。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制度的改变又成为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一种具体标志。

  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就体现为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过程。目的是根据变化的宏观环境解决或缓解各种新出现的政治矛盾,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中的一个互相联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它的内部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何推动政治发展?

  首先:生产力是更活跃、更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其次: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改变。

  再次: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推动政治。

  总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指政治发展的性质改变问题,特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渡问题。

  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当代,政治发展特指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方向、进程和实现的程度与结果。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其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不外乎两种:

  (1)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2)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受制于各种因素,服从于总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政治发展途径: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

  政治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人类在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政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1)政治革命。(2)政治改革。(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 kao365.com)

  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更高表现形式。

  革命是以暴力方式来完成的,暴力是革命的标志。

  归纳起来,革命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革命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国家权力的更替,是夺取和掌握政权。

  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更后,革命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变革,常以暴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斗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产生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是革命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至于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条件:

  (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

  (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提高。

  所谓革命形势,就是指导致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再加上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摧毁(或打垮)旧政治的强大的革命群众行动。

  革命的发生必须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条件:

  客观条件就是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经济下去,被统治阶级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不能照旧生存下去,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普遍提高;主观条件就是革命阶级发动强大的革命行动,即根据客观条件成熟情况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

  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更有生气、更重要、更本质、更有决定性的关头”。

  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

  除革命外,改革也是促进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政治关系的,调整完善政治制度或体制,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

  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更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产生政治改革的根据和条件是(1)政治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3)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社会制度出现结构性弊端,引起社会冲突,就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中要遵循基本原则:

  (1)自上而下。(2)经济改革为先导。(3)一项系统的工程。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领导有步骤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政治体制: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政治体制不同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及其权力结构问题。

  政治总格局:指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换言之,指代表各阶级、阶层及其他利益群体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们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权力结构问题:指一个国家如何统治或管理的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或行使政治权力的形式问题。

  基本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解决了国家的政权阶级属性问题以及实现政治权力的基本形式问题,它是国家政治主体中更根本问题。

  基本政治制度是第一位的,政治体制是第二位的。

  政治体制是由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政治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

  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只能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变前提下,对各种政治关系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是可以的,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在当代中国,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由社会主义政治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所决定的。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上海自考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保证人民民主;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政治体制的实质是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问题。

  根据政治体制的内涵,从以下三个层次构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第二层次,政体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1)行政权高于立法、司法两权或把立法、司法两权融于行政权之中。

  (2)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构成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

  (3)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两权。马克思称之为“议行合一”,我国称为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比实行三权分立权力结构的西方政治制度的民主程度高。因为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两权。并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作效率比西方民主制度要高。

  在第二层次上改革是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自身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改革三种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就是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层次,是上海自考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这个层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要求的上海自考职能转变而不断变化。

  上海自考职能:指上海自考应当做什么(范围)和怎样做(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上海自考职能转变,即要求上海自考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而使用的手段主要是经济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上海自考的机构设置,是根据上海自考职能决定的。

  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政治关系不能脱离经济面孤立存在,它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每个历史阶级上的中心任务。

  (一)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十三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政企分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的民主、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以不妨碍公共利益为界限。

  (二)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十四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建立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需要具备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需要全社会精神建设水平的高度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采取民主方式行使政治权力。因此,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在民主性质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更主要特征是,占居民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加强对人民实行民主,才能有效地对反对派实行专政;只有对反动派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和保障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实质:是通过各种组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活动。

  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要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民主类型,既表现在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性质上,也表现在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上。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源  于自考365网 zik ao365.com)

  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

  首先,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状况。中央、党委权力集中必然造成官僚主义。

  其次,克服官僚主义。

  再次,消除封建主义影响。“地方保护主义”。

  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民主与法制是不可分的,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法制也不是真正的法制。

  首先,法制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取高意志。

  更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它反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地包含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

  “十三大”指出,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十四大”指出,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加强监督。加强政法部门自身建设。增强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

  “十五大”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一定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如何巩固、完善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权的作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改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政权的职能的转变,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改变。

12345678 9 10 11 12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编辑推荐:

  2012年10月自考学习小屋火热搭建中

  历年试题免费在线测试 每天一小题 前进一大步

分享到:
小自考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