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6 09:11 网络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着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1、简答本文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2、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3、简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生命、宇宙和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草木篇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着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本篇是咏物言志散文诗。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这组诗一种动人的力量。它不但是诗人对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的白居易诗所暗示的,更是他如何面对这世事的真诚的告白。
2、简析本篇中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物像的象征寓意。
白杨象征了孤傲不屈、不为暴力和强权所驯服的品格;仙人掌象征正直顽强、宠辱不惊的品格;梅花则是心怀崇高的理想或纯洁的爱情,不取媚于时的脱俗高洁的品格;藤象征那种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寄生于他人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毒菌象征那种居心叵测,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迷惑和毒害他人的鬼蜮行为。
下放记别
作者:杨绛,女着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
本篇为记事散文。
1、理解并简析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
在杨绛的〈下放记别〉一文中,虽也有对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情节的叙述,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拆和狂躁的宣泄,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更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在于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2、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以朴素含蓄的语言,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并传达出作者淡泊、宁静、乐观、清醒的人生态度的。
本文语言朴素含蓄,流露出一种抑制怀古后的平静和乐观,而将痛苦、酸涩尽量控制在这一叙述语调之中。这样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方法,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真实地揭示了个人悲剧的普遍性、社会悲剧的深重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在“文革”的时代大悲剧中,虽然不乏清醒的批判者、思考者,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经过屡次政治运动,都惶然地面对现实,无暇作超越性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更在少数。
3、分析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记事的
本篇以平静的语调,讲叙了在他们夫妇下放去“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活场景。既是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着一个“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悲剧性的事件发生。
《书海夜航》二集序
作者:唐,原名唐端毅,笔名晦庵等。早年从事杂文创作,着有杂文集〈推背图〉、〈海天集〉等;50年代后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并着有〈晦庵书话〉等。
1、了解本文是一篇序文,简答文章所述的主要观点
这是一篇出色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美的读书随笔和短小精悍的书评。指出了学海无涯而个人的学识终归有限及只有虚怀求救,百家争鸣;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积累和努力;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换来文化和学术兴盛的道理。
2、简析本文在结构上随意自如,而又终究不离题意的特点
更后在看似随意之间回到作序的题意上。文章所及虽不外与书本有关,但却上下古今,书里书外,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趣味盎然,在偏重知识,叙述掌故的同时间以评论和抒情,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3、简析作者是怎样从张岱的“夜航船”故事中翻出新意的。
在〈夜航船序〉中,明朝人张岱通过古代余姚文人在“夜航船”中学问对答的故事,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而本文的作者则在这个故事中翻出了新意。他并不单纯地反对学识的重要性,但也不将学识看作是文人学者据于炫耀的资本,甚至认为有“小僧伸介脚”,不仅是下沉的,而且应该欢迎,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本身的无限性,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才能使时代的文化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只有为文化学术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个社会的社会地会繁荣发达。
秦腔
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着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散文集《山地笔记》、《月迹》、《爱的踪迹》等。
1、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的充实的世界。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点;散文叙述的外视点、平静崇高的语调和史诗意味。
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视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1 | 2 | 3 | 4 | 5 |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自考365
2022-01-16
自考365
2022-01-16
自考365
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