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8 15:19 自考365
一则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及必要的背景构成。标题、导语、主体、结尾是消息结构的常项,背景则不同,根据消息写作的实际需要,它可有可无,可多可少。
1.标题的写作
“好题一半文”,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是展示消息内涵、吸引读者的第一道风景。读者的阅读都是从标题开始,一个平淡无奇的标题,很可能让读者轻易地就错过了这条消息。
从标题结构看,消息的标题分为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通常只有一行,只有正题,没有辅题,如:《肯尼迪遇刺》、《法警背起生病被告》等。有时候,单一型标题会有两行,但两行之间表达的是承接或并列关系。例如:《长街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扮京华》。一行标题过长,也会拆分为两行,例如:
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二十五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
谁是“更紧张的观众?”
复合型题由正题和辅题构成。正题是主标题,独立、完整,揭示标题中更重要的内容。辅题包括引题、副题。引题又叫肩题、眉题,位于正题之上,起到对正题揭示、说明、引导的作用。副题又称子题、下辅题,居于正题之下,对主题起补充、解释、印证的作用。
例1:治病?骗钱?——正题
发生在哈传染病医院的怪事——副题
例2: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城乡联动——引题
扎实推进我市社区建设——正题
例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昨在京闭幕——引题
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正题
会议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副题
消息标题的拟定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醒目。精练,能以更少的文字表述丰富的内涵;准确,能够无误地传达消息的内容;生动,能够使读者产生兴趣;醒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总而言之,就是要有“个性”。
2.导语的写作
中国古代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就是能够令人读后立刻产生兴趣、欲罢不能的开头。消息的导语就相当于“凤头”,很多资深记者在导语的写作上无不煞费苦心,反复推敲。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如果记者不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他就是没水平。可见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以简练的文字引导阅读、引起兴趣或引发关注,通常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导语写作更初要求新闻六要素齐全,称之为“全型导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阅读导语就能知道消息基本内容,但写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冗长、枯燥、不分轻重主次的弊病,于是导语写作又发生了变革,出现了第二代导语,即“部分要素式”导语。这种导语只写更具概括力、感染力的部分要素,简洁明了,也可以写得更新颖。至今,这种写法还比较普遍。但随着时代发展,导语新的写法还在不断翻新,已有第三代、第四代导语之说。总体看来,导语写作呈现突破固定模式的趋势,其重心由提炼内容逐渐转向了吸引读者。因此,“读者的接受”已成为当前导语的写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导语写作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叙述式,也叫概述式、摘要式。采用叙述的方法,简要地把消息中更具新闻价值的事实或思想,直接表述出来。如《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的导语:
本报青岛讯(记者于晓波毕华德)3月24日上午,随着青岛市教师之家礼堂中一声声清脆的拍卖槌声,青岛市市南区14条道路保洁权被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竞标中夺走。这是青岛市首次用拍卖形式对环卫岗位招标。
1998年3月30日《大众日报》
描写式。以生动具体的描写入手,通过新闻事实的某个更具特色的侧面或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新华社的一则人物消息《万米红霞》的开头:
新华社南京(1996年)5月7日电(记者杨明)身穿红衣、红裤的王军霞依然没有抖开神秘的面纱。这位被誉为“东方神鹿”的姑娘不动声色地站在跑道上。
评论式。在概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人物或事件展开评论,揭示新闻的价值或意义。如第1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的导语:
新华社北京1999年8月18日电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证实,8月18日没有发生特殊的天文现象,更没有发生地球毁灭这样的大劫难。世界各地的人们像往常那样度过了平静的一天,“天体大十字”这一“末世论”预言宣告破产。
设问式。以问题的形式,激发读者的好奇与兴趣,然后通过事实的陈述逐渐揭示答案。例如《寻找“血肉”钢板的下落》的导语:
4月18日(教材380页下,日错为口),清河特殊钢公司。32名工人的生命在瞬间被钢水吞噬,酿成中国钢铁史上更惨痛的事故。在事情尘埃落定后,这块特殊的钢板去向了何方?
2007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引语式。通过引用消息人物的话语或权威性的评论点明题旨,或以俗语、警句、名言的形式引出新闻事实。例如《“院士崇拜”不可过度》的导语:
“也许只是投票时的一票之差,院士与非院士的境遇从此就有了天壤之别。”昨天,聚焦“自主创新”的院士圆桌会议,席间插出一段题外话。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甚至当场提议,希望在座的13位院士就现行院士制度联名在明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改革倡议。
2005年11月16日《文汇报》
导语写作的方法远远不止上述的几种,在实际写作中,作者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不管使用那一种方法,其宗旨不外两个,提炼消息主要事实和引发读者的兴趣。
3.主体的写作
承接着导语,具体陈述新闻事实的部分,便是消息的主体。根据消息导语揭示内容的情况不同,主体部分或者对导语提到的事实进行阐述和深化,或者补充导语中未涉及的要素,但应力避主体复述导语的问题出现。主体要将消息内容完全展开,并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揭示新闻的主题。
主体展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清晰地揭示新闻事实的过程。例如新华社的获奖消息《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主体展开,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上午10时40分,仪式开始,……30分钟后,参加仪式的人们陆续离开……11时40分左右,更后一台收割机也轰响着离开了这块未到收获期的麦田。”
第二,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着重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新华社的英文稿《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就是按照问题内在的逻辑,从三个方面展开主体,分别揭示了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的三大意义(梦想成真)、(重写历史)、(不仅是经济繁荣)
第三,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程度或读者的关心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材料。这种写法在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中经常使用,便于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件进展的迫切心理。可参见后面例文《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外,还有将一、二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用于内容复杂的经验消息、综合消息。
主体展开的方式要根据实际写作的需要,因情立体,不必拘泥于常见的范式,作者可以发挥才能,自主创新。
4.结尾的写作
消息的结尾就是消息的更后一段或更后一句。有的结尾有明显的结构标志,如篇末点题、总结上文、呼应开头、补充说明、展示预告、启人深思等等,而有的结尾则以主体阐述或背景交代的结束为结尾,没有结构上的标志,可谓自然结篇。这样的结尾通常具有双重意味。例如这则《莫斯科出现手纸荒》的结尾:
(合众国际社1月31日电)莫斯科居民又碰上了另一种短缺:没有一个地方可找到厕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人只说出现短缺。”
存有厕纸的寥寥可数的商店,挤满人群。
有人说:“有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尿片充当厕纸,但这些东西现在也用完了。”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1980年2月4日《参考消息》
例文更后一句与前一段纸台布和尿片“用完了”紧密衔接的同时,以“裁用苏联《真理报》”暗中展开深刻的历史追问。它既是主体的有机部分,又是意味深长的结尾,设计极为巧妙。
消息结尾写作方式多种多样,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其写作都应精心构思,不能草率收尾,也不能画蛇添足,既要完整结篇,也要给人回味。
5.消息背景
消息写作中通常都要交代一些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背景资料。包括新闻事实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社会局势、人物简历、数据资料等等。相对于新闻的主要事实而背景是一种辅助性的材料。从结构形式上看,背景不属于必要的结构要素,有的消并不交代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运用得好,有利于突出、烘托、深化主题,提高消息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消息的可读性。毛泽东撰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就是一篇善用背景的经典之作。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首先,这段背景材料介绍了南阳的史实和传说,有知识性、趣味性。其次,通过史实和传说生动地揭示了南阳的军事价值,从而突出我军占领南阳的战略意义及取得的战略优势。更后,刘秀起兵创立后汉,预示了我军胜利的前景。这则消息诚可谓运用背景的典范。
消息背景的使用,可以穿插在主体展开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在导语或结尾中,没有固定的结构安排。有的新闻事实简单明了,就不必再介绍背景。
自考365
2022-01-16
自考365
2022-01-16
自考365
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