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2012年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67)

2012-08-01 17:02    网络

  第十二讲 当代整合性理论

  一、艾利亚斯:论文明的进程

  他一生都在研究文明化的进程这样一个议题。他随意选择了中古世纪的欧洲作为他研究的起点。他翻阅了大量的十三到十九世纪描写人们举止的书籍。结果他发现了日常行为举止的改变过程。

  文明化的进程主要研究的就是:西方世界中日常行为举止的长期改变。过去曾经被接受的日常行为,随时间的流逝,变的越来越不被接受。人们很可能观察其他人的日常行为,变的对那些行为敏感,并更了解那些行为,而且,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行为让我们难为情。我们曾经觉得相当可以接受的行为现在却让我们很尴尬。结果,过去在大庭广众之下看的见的行为,现在已经消失了。

  (一)文明化的范例

  1、以桌上用餐为例。

  2、对放屁这个自然生理现象也有说法。

  3、变迁的过程。

  (二)解释变迁:依赖链的延长

  依赖链——这样的一种关系链,即个人依赖众人如同众人对此人的依赖。

  他努力克服社会学的二元划分:个人和社会,微观与宏观

  他提出了构型的概念。构型就是由开放且相互依赖的人们交织而成的社会过程。权力是构型的中心,构型不断流动。构型大部分以看不见以及未经计划的方式出现和发展。

  (三)案例分析:猎狐

  二、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结构化理论的元素

  (一)理论概述

  1、对行动和结构的综合

  2、方法论原则:二重性

  3、社会再生产

  方法论原则:二重性

  他认为前面研究的大理论和日常生活理论分别抓住了社会生活的客体性和主体性,并将两者对立起来加以片面的分析。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分裂社会的思维方式,必须克服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的研究方法。才能够正确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展开和不断建构的社会生活。

  社会再生产

  他认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这也就是说,他要在社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其中蕴涵了他对社会实践循环性的理解:

  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人们又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着社会结构,并且二者是不断地双向循环往复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会实践虽然不是由社会行动者一手塑造成的,但是却持续不断地由他们一再创造出来。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自身。同时,行动者们还借助这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它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

  (二)结构化理论的元素

  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他理论的基本内容,他十分简要地概括了这一点: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1、实践意识

  2、意料外结果

  3、结构化理论的中心概念

  1、实践意识

  和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一样,他的理论的起点也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但是所不同的是,他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不是注重类型划分或理想类型与模式的探讨,而是把社会活动看成是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并且在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在这里他把人的行动看作是绵延的持续过程,他主要不是从人们行动的感性过程来强调它的连续性,而是强调蕴涵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的连续性。从而提出了实践意识的概念。

  话语意识——以文字描述我们行动的能力。

  实践意识——行动者视为理所当然,不必用文字表达他们所做之事的行动。

  实践意识对于结构话理论而言是尤为重要,它反映出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关注在于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2、意料外结果

  意图之行动经常是有意料外结果的。他分析了三种意料外结果

  一种,由偶发情境引发的意外结果。

  二种,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三种,是默顿高度重视的情况。

  3、结构化理论的中心概念

  结构——他认为,应该用结构性特征来取代结构的概念。因为他认为,虽然所谓的结构会对行动者产生限制,但是传统的学者都夸大了这种限制的重要性。因为一般情况下,结构虽然能限制行动,同时也能引发行动,而且,行动也能出现一种意外的后果来改变结构。所以,他把结构的概念换成结构性特征的概念,并指出结构性特征具体就是指规则和资源这两个方面。

  结构化——他认为,能动者和结构是一个二重性的概念,而非二元论(dualism),能动性和结构并非是彼此独立的。它们彼此相关,当它们产生行动的时候,人们就制造并再制造了人们所在的结构。很显然,结构化突出了能动性和结构之间的辨证关系。也就是说,结构和能动性是一个双元体,缺少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存在。

  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他是一名新马克思主义者,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虽然他批判理论学派有很重要的贡献,但是长久以来,他把许多其他的理论的见解融入到了马克思理论中,产生了 非常独特的理论观点。其总之一就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一)概念

  1、生活世界——哈氏关心的是发生在生活世界中人际之间的沟通。沟通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且没有限制的。对他来说,自由开放的沟通代表生活世界沟通的理性化。在前面,理性化往往是个具有负面意义的词,但是在这里,是个比较积极的正面意义的词。即,人们与他人发生互动,是受理性驱使,带来自由,开放的沟通,并达成相互的了解。即,人们用理性的方式达成共识。外在力量强大一方不应该在达成共识上使用外力,只要论点是好的,就能胜出,并达成了解。

  2、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系统是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一种状态。在生活世界中有它的源头,但是它会发展自己独特的结构。它越来越通过它的力量来引导和控制生活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或者换句话说,它入侵了生活世界。也叫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二)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他认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系统的理性化要比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占有优势。而解决的办法是,系统和生活世界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理性化。一方面,系统必须允许变的更具有差异性和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生活世界必须再精练,以便让自由沟通变的可能,让更好的辩论主张能够胜出。

  这两者的完全理性化能够使它们相互成长,而不是相互压抑的方式相互结合 .理性化的系统应该被用来增加生活世界的理性辩论,然后再以辩论找到系统理性化的方式。

  四、布丢: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

  他也试图克服主观和客观,或个人和社会之间的错误对立,他的理论被认为是生气勃勃的。

  他批评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研究过于关注客观结构,而忽视社会建构的过程,在这些建构过程中,行动者理解、思考并建构那些客观结构,并进而在这些基础上行动。也就是说客观主义忽视了能动性以及能动者。从而,他提出一种真实生活的行动者的结构主义立场。

  (一)联结主观性和客观性

  1、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2、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

  3、后结构主义者

  1、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试图联结主观性和客观性,他是想把自己的研究往主观论者方向转移。他把民俗方法论看成是主观论的范例,因为它们的焦点放在能动者思考、记录或描述社会世界的方式,而忽略了这些过程所在的更大规模的结构。他认为,这些理论集中注意力在能动性,但是却忽略了结构。

  相反,他将注意力放在了客观结构和主观现象的辨证关系上。客观结构限制想法、行动、互动,也限制人们描绘世界的方式。但是,人们描绘的方式也是无法忽视,因为它们更终会影响到客观结构。

  为了避免主——客观的二元对立,他将焦点放在了实践(practices)上,他把实践看成是结构和能动性之间的辨证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实践不是可以客观决定的,也不是自由意志的产物。

  2、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

  为了反映自己对结构和人们建构社会现实的方式之间的辨证关系,他称自己的方法论原则是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

  3、后结构主义者

  虽然,他的方法论原则是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但是他清楚地指出自己至少有部分是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这和传统结构主义是存在区别的。传统结构主义者关注的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构,但是,他指出,结构也存在与社会世界中,他认为社会世界也包含客观结构,虽然客观结构和行动者相互独立,但是它能指引并限制行动者的想法和实践。

  不过真正区别他和其他的结构主义者的地方是,他采用了建构主义的观点,使自己能够处理认知、想法、行动和社会的组织起源。从而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结合了起来。

  (二)惯习

  1、概念

  2、特征

  3、惯习和社会世界的关系

  4、实践调节惯习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

  5、实践的逻辑

  1、概念

  这是他更著名的概念,惯习是心智或认知结构,人们经由这些结构处理社会世界人们被授予了一连串的内化架构,透过这些内化的架构,人们察觉、了解并评估社会世界。经由这些架构,人们创造了实践,也觉察并评估这些实践。

  2、特征

  从辨证关系上看,惯习是内化的社会世界结构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惯习看成是我们内化的社会结构。它是具体呈现的社会结构。它反映阶级结构的客观部分。

  一种惯习的形成是长期占据社会世界的某个位置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惯习根据人们在社会世界的位置本质而各有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惯习。但是,那些在社会世界占据相同位置的人倾向有类似的惯习。

  因此,惯习可以看成是集体的现象。也就是说,特定时间内的一种惯习都是有集体历史历程创造出来的,而显示在任何个人身上的惯习是个人生活历程的来的,而且也是惯习发生时的特定社会历史时点的结果。

  惯习不但持久,也可以移位,就是从一个场域移到另一个场域。但是人们可能因为养成了不恰当的惯习,而出现滞后的现象。

  3、惯习和社会世界的关系

  一方面,惯习是一种结构进行中的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结构(这是个动词)社会世界的结构。

  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结构好了的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被社会世界结构起来的结构。

  4、实践调节惯习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经由实践,惯习被创造出来,另一方面,透过实践的结果,社会世界被创造出来。虽然,实践有塑造惯习的倾向,但是惯习也帮助统一并产生实践。

  他认为,惯习虽然是一种内化的结构,能限制想法和行动选择,但是惯习却不会决定它们,这是他和传统的结构主义者的主要区别。惯习只是建议人们该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应该做的事情。

  5、实践的逻辑

  惯习提供原则,让人们作出选择,并且选择他们将用语社会世界的策略。其结果是,他认同加芬克尔和其他民俗方法论者的观点:人们不是无法执行判断的傻子。但是,他也认为,人们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他认为,人们所具有的是实际意识,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行动方式,也就是说,人们所做之事是有逻辑的——实践的逻辑。

  (三)场域

  1、概念

  2、如何认识场域

  3、场域分析的三个步骤

  4、方法论的关系论

  5、应用研究《区隔》

  1、概念

  场域——场域内客体位置间的一种网络关系。位置的占据者可能是能动性或机构的,而且这些占据者受场域结构的限制。他认为社会世界有一些半自主的场域,比如,艺术,宗教,高等教育等等。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逻辑,也都在行动者之间制造出一种场域内自身的信仰。

  2、如何认识场域

  在定义上,他认为,场域就是场域内占据位置的人们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为了捍卫或改进他们现有位置而斗争和战斗的竞技场。

  场域结构不仅是保护或改进位置的策略基石,而且也是策略的指引。

  但是,他认为权力场域是更重要的,在政治场域中,权力关系的阶层结构建构所有其他的场域。

  3、场域分析的三个步骤

  第一,反映场域权力更重要的,就是找出任何特定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关联。

  第二,找出场域内各位置关系的客观结构。

  第三,分析者必须决定场域内占据各种不同位置的能动者的惯习本质。

  场域内不同能动者的位置是被他们所拥有的资本的多寡来决定的。他区分了四种资本

  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包含各种正当的知识。

  社会资本——包含人们之间的重要社会关系。

  象征资本——衍生出一个人的荣誉和声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编辑推荐: 

  7月自考“忆题晒经历,估分对答案”活动正在进行

  选择了这条路,就走下去

  自考复习:提高记忆的六点总结

分享到:
小自考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