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2012年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57)

2012-08-01 16:44    网络

  行动

  在舒茨看来,他通过对“生活世界”及“主体间性”的论述,已经在理论上澄清了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关键性概念“意义”;但是意义在韦伯那里虽然更基本、更抽象,但它毕竟是通过行动在生活世界中具体表现出来。

  舒茨写道:“在社会世界里面,行动才是中心的问题。”。舒茨还指出,人们在常识世界中一般所谈论的“行动”和“行为”,总是说前者是“有意识的”或者“自愿的”,而后者酌特征则是“反应”,并以此把二者区分开,但是这种区分是肤浅的。

  从现象学角度来讲,行为是“通过自发的行动”赋予意义的意识经验,而在行为的发生或者进行过程中,这种自发话动不过是发挥(定义)构造作用的客观性得以给定的意向性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行动不过是行为的一个子集而已。

  因此,舒茨所要重点区分的不是作为意识经验的“行动”与“行为”,而是作为行动者之意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行动”与“活动”。

  舒茨指出,行动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一个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目标的人类行为。它来源于个体的意识经验,更突出的特征是其计划性与目的性。它不同于个体单纯的幻想过程,因为前者包含了一种把行动作为有意图的东西确立起来的自愿抉择。我们可以把意图的幻想过程称作“实行”,但却不能称为—‘种行动。行动既可以是隐蔽的(A口科学家苦思其想科学问题),也可以是公开的,即实施于外部世界。它既可以是个体行动者努力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也可以是放弃某个目标的行为。因此,公开的行动只不过是整个行动综合体的一个部分,“隐蔽的”行动则包含了多种否定性的决定方式,行动者通过这些决定形式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制止某种公开行为。但是,无论是公开还是隐蔽,肯定还是否定,行动的决定性特色都是它的有意图性及设计特色。行动的源泉存在于行动者酌意识之中。

  相对于上面的“行动”而言,舒茨对“活动”的论述比较简单:“它指的是这个不断发展的(行动)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指的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实际上,舒茨是在两个层次上运用这一概念的:

  首先是个体行动者在主观层次通过想象把行动的结果完成化,或是从以往的活动中寻求相似点,经过比较与均衡,活动就成为当下行为设计过程的出发点;

  其次、舒茨确实也把“活动”指称为个体在生活世界中采取特定的行动所造成的、作为事态的结果,但这种用法在其理论中不占重要位置。

  3.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

  舒获在进入动机的讨论之前首先考察T韦伯的动机概念:“动机就是意向上的相互关系,在行动者本人或观察者看来,这种意向上的相互关系似乎是一种举止上的意向上的‘原因’。

  舒茨指出:韦伯在其论述中是在用这个术语来概括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一是行动者主观认为的

  其行为基础的意义脉络。二是观察者主观认为的其行为基础的意义脉络;由于这两者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认为韦伯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另外,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认为韦伯有时把‘动机’用做目的,即行动指向未来的事件;有时又用做行动的原因,即行动与行动者过去经验的关系,这些都是含糊不清的说法。

  舒获把动机区分为“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那些包含了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称为”目的动机‘;把那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心理倾向作出解释的动机被称为’原因动机‘。

  这两种动机类型的时间结构有所不同:目的动机是受将来时态支配的,原因动机是由过去时态决定的。在我现在设计我的行动的时候,我可以意识到我的目的动机,的确,激发我行动的正是这些动机。但是,那些可以解释我的设计过程的某些方面及其因果关系条件的原因动机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它处于我的意识的边缘地带。

  这些时间上的区别导致了——个较大的区别:目的动机构成了一个主观范畴,原因动机则构成了一个客观范畴。目的动机只有主观行动者才能理解,而原因动机则可以借反思性活动来把握,它不仅对主体来讲可以理解,对观察者来讲理解也是可能的。

  4.理解

  由于舒茨把韦伯关于意义的主观解释的假设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所以,他更关心的是把社会行动理解成为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意义,也就是说,理解成为他看来他的行动所具有的意义。

  但与把韦伯的假设作为一种规范的方法论手段相反,舒茨把对意义的主观解释看做是生活世界中更重要的一种类型化,认为它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所实际运用的方式。

  “理解”并不是思考事物的程序这个意义上的方法,如归纳法与演绎法那样,它有可能在观察者运用具体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纯粹的或绝对的事实,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之可能便是更好的证明。所以理解是人们借以反映彼此意图的方式,如舒茨所言:“它首先是关于人际事物的常识性知识的经验形式。”这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世界解释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身体理解成为心理一生理统一体之外,还要把它的各种行动作为一个具有意图的创造行为来对待。各种主观动机与意图就像我们自己的动机与意图那样,是他人行为不可分割酌组成部分。当个体在生活世界中遇到一个正在活动的人的时候,他知道必须特之作为一个人来理解。所以,不仅主体认为这种认识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他也同样认为如此,这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类型化。

  其次,“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祟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要求人们审慎地鉴别以下事实:人不仅是科学家观察领域中的一个要素,而且也是他们自己行动领域的预先解释者;人的公开外显行为只是他全部行为中一个片断;试图理解社会实在的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通过领会一种行动对于他,对于生活世界中的时空坐标所具有的意义,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性。

  5、类型化和配方

  虽然我们主动建构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我们无法处处如我们所原。我们往往生活在我们先人创造的世界中。

  类型化——用来对别人分类的几种有限类型,至少我们一开始会这样分,或暂时会这样分。比如说约会。第一次见面,就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类型化将他归类到某个类型:太可爱了,太幽默了,真是烂人。第二次接触多了,发现不是开始那样,原来他还有优点,这是对第一次归类的修正。然后,就逐渐不需要归类,完全了解这个人。

  配方——指的不是人,而是社会情境和行动的历程。比如说,一个人问“更近怎么样?”,对方回答“还不错”,这种响应就是行动者面对情境而开出的配方。

  在特定的情境,或者说特定的历史文化背静下,有着特定的类型化和特定的配方。比如说,中国人打招呼以前都喜欢用“吃了吗?”那么,西方人,就不能够理解,不知道如何拿出自己的配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出现,人们会拥有更多的配方,比如,以前很尴尬的事情,在厕所门口问“吃了吗?”。

  6、社会世界的范畴

  两个主要的范畴:直接经验的社会事实和间接经验的社会事实。

  直接经验的社会事实:我们知道别人的存在,并以面对面的方式经验了他们的存在,即我们进行我们关系(we-relation)。在这样的范畴中,我们经验了与他人互为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行动者仍然以来类型化及配方。直接经验的社会事实,在他眼里很难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世界里面,要经常修正类型。

  而间接经验的社会事实则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这个范畴里面,人们纯粹以类型,而非以直接经验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的是他们关系(they-relation)。人们只与类型产生关联,而不需要修正类型和配方。同时,这些类型是相对固定的,社会学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找出人们处理社会世界的一些概括性的过程。比如说,问卷调查,老、中、青,按年龄划分。直接经验的事实,则是从面貌上看。

  他强调将直接经验的世界和间接经验的世界完全分开是不科学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比如,我们知道邮递员是送信的人,我们把他看成是一种类型。没有与他互动的直接经验。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收到自己的信笺,和某一个邮递员发生直接互动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不仅仅送信,而且,还有很多与邮件相关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我们就无法仅仅只依赖与原先的归类了。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也许无法以科学方法 研究直接经验的世界,但是,直接经验的世界中,类型被创造出来并修正。如果我们与邮递员只是间接接触,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修正我们对他的归类了。但是,一旦我们与他有了直接的接触的经验,那么,我们就有了修正所需的第一手以及面对面的知识了。

  7、科学的程序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舒茨所质疑的问题上:一门有关主观意义的科学是如何可能的7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求社会科学家必须建立一科学的态度,即科学的建构必须衍生于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之上。

  舒茨指出,科学好现的世界作为一种“有限意义城”,虽然科学家在其中的思考活动也具有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但该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所不同:

  第一,具有常识的行动者是实用地取向于生活世界。而科学家则相反,他们是无私的、公平的、孤独的观察者。科学家只是由于目前面临的问题而制定研究方案,只具有由特定的科学知识的主体和科研程序构成的知识储备,只研究处于客观时间中的对象,而且,存在于他的主观意识中的研究方案和结果那是可以更改和取消的;

  第二,行动者的生平情境和现有知识储备乃是来源于生活世界,相反地科学家有关研究方面的知识则是科学地衍生出来。

  第三,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把他原来的“原始焦虑”、“生平情境”、各种“关联系统”等等都悬置起来‘生活世界中的类型化则不同,它们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社会学家能够做到以上三点,那么科学程序的第一步就达到了。可见,舒茨在这里是把韦伯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具体化为科学世界的特征了。舒茨为科学程序所设定的第二步是科学地建构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其中包括二级构想和创造保儒两个部分*

  舒茨指出,生活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所组成,包括社会科学家在内的社会行动者都在以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类型方式界定其倩境。但是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们所理解的类型和社会科学家所理解的类型根本不同,人们从自然态度角度出发所建构的行动类型为社会科学家提供了原始材料和起点。因此,对社会科学家来说,关键在于发展出一种方法,以便能以客观的方式研究论述这些原始材料。舒茨认为,采取上述科学态度的社会科学家可以以在生活世界中观察和理解社会互动模式的人所使用的方式,观察和理解社会行动者的社会互动模式及其结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构想与其观察的行动相对应的类型行动过程模式、这可称做关于社会行动者社会互动过程及其类型的“第二级建构”(它是相对于处在主体间际的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的第一级建构而言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编辑推荐: 

  7月自考“忆题晒经历,估分对答案”活动正在进行

  选择了这条路,就走下去

  自考复习:提高记忆的六点总结

分享到:
小自考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