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自考“中级财务会计”听课笔记(23)

2008-08-07 15:13    

  第十三章 会计报表附表及注释

  第一节 会计报表附表

  会计期间结束时,除了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几种主要的报表之外,还要编制一些辅助性的报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详细的会计信息,这些辅助性的报表就是会计报表附表。例如,利润分配表、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等。

  一、利润分配表

  1、利润分配表的内容和格式

  利润分配表示反映公司利润分配的情况和年末未分配利润的结余情况的报表,主要说明利润表上的净利润的分配去向。重估利润分配表可以了解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情况以及年末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利润分配表既可以是利润表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张独立的报表。我国一般将利润分配表作为利润表的附表,单独编制。利润分配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企业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来源(本年净利润加年初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转入),另一部分是反映利润分配的去向(按《公司法》规定的利润分配顺序进行分配)。

  2、利润分配表的编制方法

  利润分配表“本年实际”栏,根据本年“本年利润”及“利润分配”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上年实际”栏根据上年“利润分配表”填列。如果上年度利润分配表与本年度利润分配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应对上年度报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上年实际”栏内。

  利润分配表各项目的内容及填列方法如下:

  (1)“净利润”项目,反映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以“-”号填列。本项目的数字应与“利润表”、“本年累计数”栏的“净利润”项目一致。

  (2)“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公司年初未分配的利润,如为未弥补的亏损,以“-”号填列。

  (3)“盈余公积转入”项目,反映公司按规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等转入的数额。

  (4)“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项目和“提取法定公益金”项目,分别反映公司按照规定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5)“应付优先股股利”项目,反映公司应分配给优先股股东的股利。

  (6)“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项目,反映公司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

  (7)“应付普通股股利”项目,反映公司应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股利。

  (8)“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项目,反映公司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股票股利。

  公司如因以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少注册资本而相应减少的未分配利润,可在本表“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增设“减:减少注册资本减少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

  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反映企业各项主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以及实现利润情况。

  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的填报范围,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并相应在各项目中填列。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需要反映的一销产品按产品品种或类别、规格等逐行填列。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各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纪录分析填列。

  一、应交增值税表(一)、本表反映公司应交增值税的情况。

  (二)、本表“应交增值税”各项目的内容及其填列方法:

  1.“年初未抵扣数”项目,反映公司年初尚未抵扣的增值税。本项目以“-”号填列。

  2.“销项税额”项目,反映公司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销项税额”专栏的记录填列。

  3.“出口退税”项目,反映公司出口货物退回的增值税款。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出口退税”专栏的记录填列。

  4.“进项税额转出”项目,反映公司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进项税额转出”专栏的记录填列。

  5.“转出多交增值税”项目,反映公司月份终了转出多交的增值税。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转出多交增值税”专栏的记录填列。

  6.“进项税额”项目,反映公司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进项税额”专栏的记录填列。

  7.“已交税金”项目,反映公司已交纳的增值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已交税金”专栏的记录填列。

  8.“减免税款”项目,反映公司按规定减免的增值税款。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减免税款”专栏的记录填列。

  9.“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项目,反映公司按照规定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专栏的记录填列。

  10.“转出未交增值税”项目,反映公司月份终了转出未交的增值税。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转出未交增值税”专栏的记录填列。

  (三)、本表“未交增值税”各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的有关记录填列。

  第二节 会计报表注释

  会计报表注释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会计报表注释是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表内信息的可理解性。会计报表注释可以采用尾注说明、括弧说明、前后参照、备抵与附加账户、补充报表等方式。

  会计报表注释的内容:

  1、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些基本假设,会计工作就无法进行。

  一般情况下不用说明会计基本假设,但如果编制的会计报表未遵守会计基本假设,则应当予以披露,并说明其理由。

  2、会计政策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纳的会计政策,通常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其需要披露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1)合并政策,是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母公司和子公司所采用会计政策是否一致等等。

  (2)外币折算,是指外币折算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汇兑损益的处理。例如,外币报表折算是采用现行汇率法,还是采用时态法或其他方法。

  (3)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的原则。例如,建造合同是按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还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确认收入。

  (4)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是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或其他方法。

  (5)存货的计价,是指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例如,企业的存货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计价方法。

  (6)长期投资的核算,是指长期投资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7)坏账损失的核算,是指坏账损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企业的坏账损失是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8)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

  (9)其他,是指无形资产的计价及核销方法、财产损益的处理、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等。

  3、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在每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应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但是,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时,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会计政策变更的有关事项: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包括对会计政策变更的简要阐述、变更的日期,变更前采用的会计政策和变更后所采用的新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追溯调整法时,计算出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②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③比较会计报表更早期间期初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

  (3)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

  4、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更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许多会计报表项目不能准确地计量,只能加以估计,估计过程涉及以更近可以得到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估计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发生的坏账,存货陈废、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摊销、应计折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等等,都需要进行估计。运用合理的估计是会计核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并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性。

  但是估计毕竟是就现有资料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或后来的发展可能不得不对估计进行修订。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并不表明原来的估计方法有问题或不是更适当的,只表明会计估计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目前已经失去了继续沿用的依据。

  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会计估计变更的事项: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包括变更的内容、变更日期以及为什么要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

  (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各项目的影响金额。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易确定的理由。

  5、会计差错

  会计差错,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将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就属于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将短期投资确认为长期投资。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核销的费用在期末时未予摊销。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下,企业在未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等等。例如,如果企业将购买商标权的支出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按照本准则的规定,会计差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事项:

  (1)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陈述和原因以及更正方法。

  (2)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包括重大会计差错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6、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

  所谓关联方,是指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和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一方。关联方关系则是指关联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在会计报表注释中加以披露。

  7、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也称期后事项,它是指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可分成两类: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所谓调整事项,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情况提供进一步证据的事项,以确定资产负债表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与事实相符。这里要强调指出,已作为调整事项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由于其已调整报表有关项目的数字,因此,一般而言,不必再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所谓非调整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事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如若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用户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决策,因此需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在报表附注中,对非调整事项要着重说明该事项的内容、估计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若无法估计其对财务报告数据的影响,必须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

  第十四章 会计报表分析

  第一节 会计报表分析概述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

  会计报表分析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为: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资本结构;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和周转使用情况;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预测企业的盈利前景。

  第二节 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两种。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所列的数额,比较其前后的增减变动,分析企业财务、经营上的变化和趋势。由于趋势分析法分析的时间跨度通常涉及几个时期,故亦称不同时期分析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横向分析法和纵向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用同一期会计报表上有关联项目的数额互相比较,计算出比率,借以评价和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 财务比率指标分析

  财务比率可以分为:

  1、变现能力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保守速动比率等;

  2、资产管理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3、负债比率,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比率等;

  4、盈利能力比率,如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在掌握每个基本财务比率计算的同时,还要掌握每个财务比率的经济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资产净利率表示每1元资产可以得到多少税后净利,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等。

分享到:
小自考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