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13章

2007-11-12 15:15    

免费课

    第十三章 城市社会管理

    1城市人口的定义:

    按其居住地区的性质可划分为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类,划分城市人口的依据不是户籍而是居住地,城市人口既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也包括来自其它城市和农村的暂住的流动人口。从我国现行的对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来看,市区和城市郊区的农业人口也全部统计为城镇人口,可见我国城市常住人口既包括城市非农业人口,也包括城市农业人口。

    2城市人口运动的基本趋势

    1城市人口总量增长的趋势;

    2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3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

    4城市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3城市人口管理地位P367

    1、城市人口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2、加强城市人口管理是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有力保障

    3、加强城市人口管理是维护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必要条件

    4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任务三方面P367

    1、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控制城市人口的机械变动

    3、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全面统一的管理

    5城市常住人口的管理:户口登记;人口卡片;居民身份证管理;人口统计。

    6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P370

    1、限制流入量与居住时间

    2、完善法制,依法管理流动人口

    3、区别对待,分类分片归口管理

    4、制定规划,把流动人口纳入规划管理的轨道

    7原有城市人口管理制度的弊端P372——其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排斥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造成了实际上的不平等

    2、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4、城市人口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8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P372

    第二节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1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内容: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包括户口管理、治安管理、刑事侦查、消防管理、交通管理以及对违法犯罪人员实行惩罚和教育改造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是中心任务,因此从狭义上讲,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就是为了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保证城市社会安全所开展的预防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管理活动。

    2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意义:

    (1)城市治安管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2)城市治安管理是开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治安管理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内容、目标和手段。

    (3)城市治安管理是维护我国声誉和搞好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机构包括:城市区划内的各级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3城市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的职责:

    (1)执行和实施国家有关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研究制定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草案。

    (3)研究制定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规划及其实施措施。

    (4)组织和开展城市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5)除了以上职责之外,如户籍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武器管理、公共场所管理等。

    第三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1城市社会保障的定义:

    城市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通过组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福利制度。

    2城市社会保障的特点:

    第一,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国家和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保障中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第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福利制度,其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

    第三,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为了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3城市社会保障的构成:

    (1)城市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一种事先防险机制,带有强制性。

    (2)城市社会救助。在权利义务关系上具有单向性的特点。

    (3)城市社会优抚。对象:现役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军人退休生活保障、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和烈属抚恤。

    4城市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1)“国家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2)“社会共济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3)“个人储蓄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5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目标P381

    1、贯彻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2、坚持公平与效益相统一,实现保障的社会化

    3、坚持资金筹集与保值相结合,实现保障资金运行的良性化

    4、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有序化

    6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作用: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落实城市计划生育;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7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以个人、家庭和单位为依靠,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低)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从企业办“社会”,到社会保障社会化)

    (3)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必然要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了扩大保障范围)

    8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同步发展)

    (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责任应由国家、企业(社区)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3)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从企业办“社会”,到真正社会化)

    (4)社会保障基金化的原则。(成立专门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机构,通过将基金投入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5)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是相辅相成的)

    9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

    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逐步建立以全体劳动者为对象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2)建立国家、企业(社区)、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多元资金来源结构

    (3)改变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逐步实行现收现付与预先积累相结合

    (4)建立既有统一管理机构又有分类分级管理系统的管理体制。在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运营管理。

    城市社会保障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从我国国情出发,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四节城市社区管理

    社区的构成要素P386

    1、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地域

    2、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

    3、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

    4、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积淀

    5、居住人群对居住地的情感沟通和心理认同

    2城市社区的特点:

    第一,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为其地域,这一地域边界较为确定,范围较小;

    第二,社区的人群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较强;

    第三,公共设施较齐全,能够承担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第四,社区内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归属感。

    3城市社区的类型:

    (1)法定社区。这主要是指具有法定地位,其界限可明确标示在地图上的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2)自然社区。这是指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如各种住宅小区、居民小区和新村以及城市化了的村落等。

    (3)功能社区。这种类型是指由于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一所大学、一座军营、一个单位大院等都可以是一种功能社区。这种社区成员职业结构简单,同构型较高,对社区具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1)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通过社区规范来调解和整合社区中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纠葛。

    (2)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培育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3)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

    (4)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推进。

分享到: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