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自考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笔记第五章

2006-05-23 13:56    自考365社区 筱筱

自考整专业

  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识记:

  1.财政政策的概念;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财政支出、税收和公债水平等所进行的选择。

  2.财政政策的特点;

  答:财政政策的特点是:

  1.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

  2.财政政策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且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

  3.财政政策是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经济手段;

  4.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统一;

  5.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的统一性。

  3.总量财政政策的概念和类型;

  答:总量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总供求的总量平衡而调整财政收支总量的政策。

  总量财政政策的分类有:

  1.扩张性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

  4.财政政策的其他类型;

  答:财政政策的其他类型有:

  1.总量财政政策和结构财政政策;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5.国家预算的概念;

  答:国家预算是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执行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各项收支的总体规划,包括收支规模、支出用途、资金来源和筹集方式等。

  6.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答:中央预算即中央政府的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中央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由中央各部门和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

  地方预算即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地方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统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7.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

  答:国家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同面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具体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国家预算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具体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其他支出。

  8.国家预算的特点;

  答:国家预算的特点是:

  1.计划性;

  2.统一性;

  3.法令性;

  4.总体制约性;

  5.民主性。

  9.税收的概念、特点和本质;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制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10.公债的含义;

  答:所谓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债,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

  11.公债的特点;

  答:公债有以下特征:

  1.安全性高;

  2.流通性强;

  3.收益稳定;

  4.免税待遇。

  12.公共支出的概念和类型;

  答:公共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从公共支出的性质看,公共支出包括公共水消耗性支出和公共转移性支出。

  13.公共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和类型;

  答:公共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把一部分以税收形式筹集到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贫困救济、补助、补贴方面的支出。

  公共转移性支出主要有:

  1.社会保障支出;

  2.财政补贴。

  14.中央银行的概念;

  答:中央银行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负责货币的发行,调节货币流通,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

  15.商业银行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答: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主体,是以经营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以追求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信用机构,也是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惟一能够接受活期存款、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

  商业银行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基本类型。

  16.基础货币的含义;

  答:所谓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的。由于基础货币及其数量的增减变化直接表现决定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伸缩的基础,所以它又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

  17.货币乘数的含义;

  答:是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18.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含义;

  答: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是由商定银行贷款转化而来的存款。

  19.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用M表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用Q表示);

  2.商品的价格水平(用P表示);

  3.货币流通速度,即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次数(用V表示)。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可以得到以下计算公式:

  一定时期流通中的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0.用符号表示即为:M=PQ/V

  21.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

  答: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有:

  1.公开市场业务;

  2.调整再贴现率;

  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2.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特点。

  答: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特点有:

  1.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

  2.再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

  3.再贴现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

  领会:

  1.财政政策的含义;

  答:财政政策的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是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过程的一种方式;

  2.财政政策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财政政策的目标既可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层次的;

  3.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4.无论是财政收入手段还是财政支出手段,都是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实现预定目的的;

  5.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的。

  2.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答: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在财政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各种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财政政策的时滞;

  答:政府从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到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期间存在一个时滞,包括内时滞和外时滞。

  内时滞是指从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调控的客观经济状况的出现到政府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所需的时间,具体分为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

  外时滞是从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到财政政策效果显现所经过的时间,它取决于实施财政政策的客观经济环境、对财政政策意图的理解、财政政策工具运用是否恰当等。

  4.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答: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某些能够根据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税收的乘数效应;

  答:税收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或减少,这就是税收的乘数效应。所以税收乘数,是国民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的比率,包括税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和税收绝对量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6.实现国家预算功能的途径;

  答:国家的预算功能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确定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和差额,调整国家预算支出的结构;

  2.调整国家预算的组织形式或编制方式。

  7.实现税收调节作用的途径;

  答:实现税收调节作用的途径是:

  1.合理设置税种和税目;

  2.规定适当的税率;

  3.确定纳税人和纳税环节;

  4.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

  8.公债的效应及其作用途径;

  答:公债作为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有以下几方面的效应:

  1.乘数效应;

  2.“挤出”效应;

  3.货币效应;

  4.收入效应。

  公债的上述作用主要通过公债规模、公债持有人结构、公债期限结构、公债利率结构、公债发行方式等来实现的。

  9.公债的类型;

  答:公债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从公债发行的主体划分,公债可分为国债和地方债;

  2.从偿还期限划分,公债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3.从公债发行的范围划分,公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4.从公债的经济用途划分,公债可分为建设公债和赤字公债。

  10.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

  答:所谓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是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公共支出变动的比率。

  11.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答: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有:

  1.公债依存度;

  2.公债负担率;

  3.公债偿还率;

  4.公债限额的动态指标;

  5.综合负债率。

  12.商业银行的业务;

  答:商业银行一般要开展以下一些业务:

  1.负债业务;

  2.资产业务;

  3.中间业务。

  13.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答: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2.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

  3.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

  4.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5.准中央银行制度。

  14.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答: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主要有:

  1.单元银行制度;

  2.总分行制;

  3.代理行制度;

  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

  5.连锁银行制度。

  15.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

  答:由于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而作为负债的基础货币是与各项资产业务相对应的,因而基础货币的创造也是由中央银行的各种资产业务推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中央银行通过票据再贴现和放款来扩展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支持,那么基础货币就会等量增加;如果中央银行通过收回货款等方式缩减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支持,则基础货币就会相应减少。

  2.如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或提供财政垡形成的政府财政金库被支用,则基础货币增加;如果没有被支用,则不会增加基础货币。

  3.如果中央银行向企业、居民个人和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则会增加基础货币;如果中央银行出售黄金、外汇,则会减少基础货币。

  16.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答: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有:

  1.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2.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

  3.现金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

  17.制约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数量的因素;

  答:商业银行分行派生存款的数量并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现金漏损率;

  3.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4.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例。

  18.费雪方程式;

  答: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Q或P=MV/Q,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指数;Q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19.剑桥方程式;

  答: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货币的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PY,式中: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K表示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

  20.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货币需要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一定时其公众愿意而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公众之所以要持有货币,是因为普遍存在流动偏好这种心理倾向,流动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既非常注重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从分析微观主体行为入手,把货币看做是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理论是有关货币需求币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他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他认为,对于社会最终的财富持有者而言,作为一种资产的货币,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对于企业而言,货币是一种资本品,因此,影响公众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效用。他把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Md/P=f(y/p),w;rm,rb,re,1/p.dp/dt;u),式中,Md/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p表示实际永久性收入;w表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占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表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表示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dp/dt表示预期的价格变动率;u表示反映偏好、兴趣、风尚、技术、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

  2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和类型;

  答: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灵活。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不同规模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可大可小。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愿主动进行的,可以直接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控制在中央银行期望的规模内。

  公开市场业务可区分为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和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

  23.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贴现率的含义;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以商业银行的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叫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

  2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答: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控制的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是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有重大影响,具体包括:

  1.证券投机的信用管制;

  2.消费者信用管理;

  3.不动产信用管理;

  4.确定优惠利率;

  5.实行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

  25.直接信用控制;

  答: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干预商业银行扩大信贷的活动,具体方法主要有:

  1.利率管制;

  2.实行贷款额度控制;

  3.信用分配;

  4.流动性比率管理。

  26.间接信用控制;

  答: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金融检查、自动合作、公开宣传等方式,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27.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政策指标;

  答: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它必须借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政策指标,以此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各国用得较多的货币政策指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储备和其他货币。

  28.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

  答: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

  应用:

  1.结构财政政策;

  答:结构财政政策是为了调节总供求结构平衡而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政策。具体地说,结构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同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来实现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平衡。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答: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具体地说,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以及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状况,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相投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3.国家预算的功能;

  答:国家预算的功能有:

  1.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调节产业结构;

  3.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4.税收对经济的影响;

  答:税收对经济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影响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2.影响商品的价格水平;

  3.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

  4.影响产业结构。

  5.公共消耗性支出的含义及其影响;

  答:公共消耗性支出是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政府采购支出直接形成总需求,直接关系到总需求的规模和国民收入的大小。政府增加采购支出会为企业提供有保障的市场,直接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而增加的一部分个人收入用于消费,会引起社会消费的增加。这就是政府采购支出的乘数效应。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政府采购水平或规模来影响总需求及其总供求的平衡。

  6.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

  3.国家的银行。

  7.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

  答: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

  1.充当信用中介;

  2.充当支付中介;

  3.分行信用流通工具。

  8.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条件;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和控制货币及信贷的规模,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

  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

  2.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弹性操作的权利,资金力量雄厚;

  3.有价证券的数量和种类,特别是政府债券的数量、种类要适当,短期和中长期证券俱全,使中央银行能够通过买卖这种证券来影响货币和信贷的数量;

  4.信用制度发达。

  9.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

  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必须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

分享到: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