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甘肃09年自考征文选登:筑三年“路”,行三十年“坦途”

2009-09-21 14:47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报名

  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过程好比“筑路”,这个比喻大家是不是认同。记得1986年底,当我拿到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的时候,这种“筑路”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受愈加深切。甚至觉得自学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在崇山峻岭中筑路。

  比如说,自学中缺少良师的辅导,也没有益友的帮助,更没有校园里那种良好的读书环境,要把摞起来两尺多高的教材一本本地“啃”进自己的肚子里再“消化” 掉,谈何容易?其次,自学多半用的是业余时间,别人下了班去串门、聊天、娱乐,而我要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埋头读书,怎不辛苦?再说书中的知识如同烟波浩渺的大海,要把它一点一滴地装进自己的脑子里,真好比开山劈石!

  历经沧海难为水。经过二十多年以后再回头看,我认为自己在1983—1986年这三年里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毕业那年刚三十出头,也就是说,我用了三年的时间为自己后来近三十年的历程筑了一条相对平坦的“路”。提高了自己生命的“含金量”,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职业生命得以延长。1997年,由于厂里效益不好的原因,我下了岗,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在一个有500多人的民营企业里当了一个部门经理。上任之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很快就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本部门的各项业务,这都是得益于那三年里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所以,我从心底里感谢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一系列相关政策。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回首往事,仍然历历在目。自学中所碰到的艰辛、挫折、困苦,相信许多参加过自学考试的朋友都有自己的感触。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这些用来鞭策人们勤奋学习的金玉良言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恐怕喜欢读书的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可是在实践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功夫应该怎么下,怎样才能把这些经典的话语贯穿到自己的行动之中?这些问题,我当初反复思考过,可是没找到答案。直到1984年下半年,那一次我一共报了三门课。从考试一结束就开始盼望成绩单,等拿到成绩单一看,其中有一门考了59分。刚开始还埋怨自己,怎么只差一分?如果再发挥好一点,如果……后来我终于从失败中明白了一个可能别人早已知道、就我不知道的道理:读书没有捷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考59分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和功夫没有下到家。这时候,我不由得对出题和评卷的老师肃然起敬,他们用的那把“尺子”,在60分这个“分水岭”上,能够准确地衡量出一个考生对某一门课掌握的程度。

  于是,我改变了学习方法,发现不论哪门课都有它的“主干、枝节、叶子”,只要学习中按照《自学指导大纲》的提示去抓住“主干”、然后延伸到“枝节”、再联系到“叶子”,并且把它们贯通起来加以充实,至于80分还是100分,就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了。我用这种提纲挈领的方法学习,在以后其它各门课的考试中,每学一门,对所学课程的轮廓和内容都感到非常清晰。但是,考试的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有些觉得已经了如指掌,哪一节都难不住我,试卷答得也不错,自以为能考个80分以上的课,结果也只考了个70来分。这说明还是“充实”的不够,功夫还欠“火候”。至于那些临考前心里还没底的课,不用说,那是肯定考不过去。但是已经报了名,去考一下,就只当练兵。这使我更加体验到了老师们那把“尺子”的准确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有丝毫侥幸的心理。

  自学是为自己“筑路”,其它学习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和企业之间有竞争,个人和个人之间也有竞争,而且凭的都是实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使自己的人生道路相对宽阔和平坦一些,我想真诚地对年轻的朋友说,趁着年轻多学一点知识,只要有条件,就多读书。读书会提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如果当初因为年幼无知或是其它原因耽误了学业,如今知道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那么,迎头赶上去还是完全来得及。

  在此,祝参加自学考试的朋友们一切顺利!(兰州通用机器厂实业公司 朱麒铭)

分享到:
小自考
相关资讯
更多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