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3 13:18 四川自考网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魏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魏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明这些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法,识别其中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本奏疏,属议论文体。魏征进呈这本奏疏是为了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行“十思”。作为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聚德义。构成这一论点的内逻辑是: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方能“积其德义”;只有“积其德义”,方能深得人心;只有深得人心,方能“垂拱而治”。这些观点,见识深刻,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故此,对本文的学习要注意把握好修辞手法的运用。
(l)比喻:文中比喻句不少。例如用木茂固本与流长浚源,比喻国泰须积德;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用“江海下百川”比喻君王必须谦和虚心,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有些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2)排比:文中的排比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类型。这些排比句主要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与列举。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积而思国之安。”“就是排比句用于多种事物的类比,而列举”十思“内容的句子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则是排比句用于多方面内容列举的。
(3)对偶:文中的对偶句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对偶的类型有。语意反复的强调,如:“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语意的相反相成,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善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做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朋党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欧阳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段落大意,简要说明中间三段的不同论证着眼点;认知文章全文运用对比论证法,识别各段落中体现的对比关系的重要词语。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为澄清
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
子之朋,从而达到维护、支持革新派的目的。
在复习中,要注意几个段落的具体分析:
例一: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国事,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1)划分层次,写出层次大意。
(2)这段的论证中心是什么?作者论证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其中主要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5)找出其中五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1)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点明小人之朋与君子之朋的本质区别;第二个层次阐述小人之朋是“伪”朋的道理;第三个层次阐述君子以“同道”为朋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
结论;人君只有退小人之韵朋、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2)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两者本质差别;论证这一中心的目的是:启示人君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3)对比论证方法。(4)排比、对偶、设问。(5)君子与小人、同道与同利、真与伪、用与退、有与无。
例二:
阅读《朋党论》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此题为2000年4月的考题):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若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消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举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2)作者所用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3)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对比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司马谏议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安石在政治上及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简要说明文章反驳论点时所采取的三步骤及其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柔中寓刚的论辨风格。
本文作为书信,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并表达了他坚持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文章在论述时大致采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合,即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一个有力的角度。
第二步: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从而,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
2.论辩风格
文章的风格是柔中寓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在爽直地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称自己毫无悔改之意。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力争“大有为”的决心,并反衬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和因循守旧。这种柔中离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1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