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9 08:38
4月14、15日,2007年4月自考进行第一周考试。本报记者奔赴数个考点,为您发回现场报道。
一个人的战斗不孤独
中午12点,记者来到北京105中学门口。灿烂的阳光下,校门口一处阴凉处,坐着一排正在复习的考生。每个人拿着资料,或念念有词,或静静思考,每个人都很投入。
记者不忍打扰他们。等待数分钟后,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把书收了起来。记者赶紧过去,趁着他休息的间隙,对他进行了采访。
小伙子姓钱,目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培训中心读法律自考。小钱告诉记者,今天上午刚在清河中学考完毛泽东思想概论。当记者问考得如何时,小钱抿嘴一笑:“考得还可以,估计能考七八十分吧。”
此时,小钱手里拿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历年试题汇编,不时还会扫上两眼。“下午的科目准备得怎么样了?”记者怕耽误他复习。“复习得差不多了,我看了几遍书,关键是我的逻辑性较强。”小钱自信地说。
“那明天还有考试吗?”记者关心地问。“有啊,明天上午要考法律基础,下午要考国际法。”小钱很平静地说。“那你总共报了多少门,能考得过来吗?”记者不由担心起来。小钱告诉记者,他这次一共报考了七门课。除本周四门,下周还要考《宪法学》、《法理学》、《大学语文》三门。小钱说,其实学校开考的课程不算多,大部分是自己加考的。
小钱报考这么多课程,是有基础的。他去年高考分数达到了本科线,但由于填报志愿过高,没能上理想的大学,自己便来到北京读自考。今年1月,第一次参加自考,他便考过了两门课。小钱平时在学自考同时,已开始啃司法考试的“大部头”书了,法律专业课对小钱来说不是太难。
当问及为何一个人来考场时,小钱说:“这是我加报的,班里也没有人和我同考场,就自己来了。我觉得自考并不难,一个人学习也不孤单。”记者不忍过多占用小钱的复习时间,简短采访后,小钱又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
情侣陪考更增动力
下午1点,离考试还有1个小时。西城外国语学校校门口两旁聚满了考生。阳光直射下,大部分考生在抓紧最后的时刻复习,完全不顾刺眼的阳光。也有个别考生,三三两两在说笑。看那自信的神态,多半心里已经有谱了。
一对同时拿着书复习的情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问才知道,两位都是自考生。小伙子小郭手里还攥着练习册。“我今天不考,主要来陪女朋友的。”小郭不好意思地说。
记者和小郭聊了起来,而他的女朋友小邓依旧在做最后的准备,看得很认真,仿佛每道题都会考似的。小郭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以前参加过自考,可惜后来工作忙,没能坚持下来。没事时还会拿着自考书看看。“小郭扬了扬手中的书。
“今天上午考得怎么样?”记者见缝插针地问了一句小邓。“感觉还可以吧,要过也就是60多分。”小邓有点担心地说。“有男朋友来陪考是不是好点呢?”记者问。“是呀,有他在我省了很多心,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也不断鼓励我。”小邓幸福地一笑,旁边的小郭也在嘿嘿笑着。
下午3点,在北京实美职业学校考点外,记者看到还有数十位年轻人在附近坐着。他们大多看着报纸,不时看看表,仿佛在等人。
记者走近一问,他们果然都是在等自己的男∕女朋友。女孩小贾告诉记者,自己是在等男朋友小秦。他们俩都是考建筑工程专业的,今天下午小秦有考试,小贾便陪着过来了,同样明天小贾有考试,小秦又能陪她了。“你们两个报的科目怎么不一样呢?”记者好奇地问。“我去年刚来,我男朋友是大二的。”小贾解释道。“那你们是不是互相为对方鼓劲呢?”记者问。“那当然了,我们考前每天都是一起去看书复习,考试时能互相陪伴,感觉很有动力。”小贾边说,边看了一眼手机。再有一个多小时,小秦就该交卷了。
高考生场外咨询自考
下午1点40分,西城外国语学校考点。考生们纷纷开始进场。记者听到一位中年妇女在询问一位考生,“这里是不是在举行自考啊?”
记者忙过去。当得知记者是北京考试报记者,中年妇女高兴地说:“这下可找对人了。”中年妇女姓凌,身边站着的年轻人是她的儿子。
凌女士告诉记者,她刚带儿子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咨询高考问题路过这里。看到这么多人学自考,想找人问问。
原来,凌女士家住河北省廊坊市。儿子今年高三,马上要高考了。儿子总成绩挺好,就是严重偏科,她想打探一下自考的情况,以便做两手准备。记者针对凌女士的问题,认真地给她介绍了自考的学习特点和相关专业。凌女士儿子听完记者介绍后,不住地点头:“我觉得自己挺适合学自考的,我喜欢那种阶段性的学习方式。”凌女士解释说,她的儿子身体不太好,也觉得学自考对孩子是一条适合的路。
记者把本报创刊三周年的纪念刊赠予凌女士。她高兴地说:“我也算是你们报纸的老读者呢,以前叫自考报的时候,我看过。”
北京考试报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0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