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笔记串讲

自考《市场营销学》名词解释(二)

2006-12-19 10:51    

自考整专业

  259. 不进入产品的产业用品:是指不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变为实际产品(但其价值要进入新产品成本),维持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产业用品。

  260. 产品组合:是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

  261. 产品大类:(又称产品线)是指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或经由同种商业网点销售,或同属于一个价格幅度)的一组产品。

  262. 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263. 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拥有的产品线的数目。

  264. 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产品项目的总数。

  265. 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一个企业产品线中的每一产品项目有多少个品种(如大小、口味等)。

  266. 产品组合的相关性:是指各条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或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的程度。

  267. 向下延伸:是指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低档产品。

  268. 向上延伸:是指企业原来生产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高档产品。

  269. 双向延伸:是指原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大类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扩大市场阵地。

  270. 品牌:也就是产品的牌子,它是销售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做一个销售者或销售者集团的标识,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

  271. 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

  272. 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认出,但不能用言语称呼的部分。

  273. 品牌资产:是指与品牌的名字与象征相联系的资产(或负债)的集合,它能够使通过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给顾客(用户)的价值增大(或减少)。品牌资产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是指品牌随着产品的出售而带给购买者的附加利益的大小。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品牌资产即是品牌的竞争力。

  274. 商标:实质上是一种法律名词,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驰名商标更是企业的巨大财富。

  275. 注册商标:是指受法律保护、所有者享有专用权的商标。

  276. 非注册商标:是指未办理注册手续、不受法律保护的商标。

  277. 独特性:是指容易辨识并能够与其他企业或商品的名称相区别。

  278. 简洁性:是指简洁明快的名称可降低商品标记的成本,并便于写成醒目的文字做广告宣传。

  279. 便利性:是指名称应易拼、易读、易记。

  280. 品牌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品牌和中间商品牌之间经常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战。

  281. 无牌产品:是指在超级商场上出售的无品牌、包装简易且价格便宜的普通产品。

  282. 品牌阶梯(Brand Ladder):即自己最偏好的品牌位于阶梯的最上层,随着偏好程度的递减,个个品牌的阶层依次降低。

  283. 品牌均势(Brand Parity):即在消费者看来,所有品牌都是一样的。他们愿意购买本周正在出售的任何可接受的品牌。

  284. 个别品牌:是指企业各种不同的产品分别是用不同的品牌。

  285. 统一品牌:是指企业所有的产品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名称。

  286. 分类品牌:是指企业的各类产品分别命名,一类产品使用一个牌子。

  287. 企业名称加个别品牌:是指企业对其不同的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而且各种产品的品牌前面还冠以企业名称。

  288. 品牌扩展策略: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包括推出新的包装规格、香味和式样等。

  289.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

  290.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 ):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特别是视觉传播设计),传播给企业周围的关系或团体(包括企业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换言之,也就是结合现代设计观念与企业管理理论的整体性运作,以展现企业个性,突出企业精神,使消费者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促销目的的一种设计。它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经营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经营活动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和整体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291. 包装工作:就是企业的某些人员对某种产品的容器或包装物的设计和制造活动。

  292. 首要包装:即产品的直接包装,如牙膏皮、啤酒瓶都是这种包装。

  293. 次要包装:即保护首要包装的包装物,如包装一定数量的牙膏的纸盒或纸板箱。

  294. 装运包装:即为了便于储运、识别某些产品的外包装。

  295. 相似包装策略:是指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在包装上采用相似的图案、颜色,体现共同的特征。

  296. 差异包装策略:是指企业的各种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包装,在设计上采用不同的风格、色调和材料。

  297. 相关包装策略:是指将多种相关的产品配套放在同一包装物内出售。

  298. 复用包装策略或多用途包装策略:是指包装内产品用过之后,包装物本身还可做其他用途使用,如奶粉包装铁盒。

  299. 分等级包装策略:是指对同一种商品采用不同等级的包装,以适应不同的购买力水平。

  300. 附赠品包装策略:是指在包装上或包装内附赠奖券或实物,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01. 改变包装策略:是指当某种产品销路不畅或长期使用的一种包装时,企业可以改变包装设计、包装材料,使用新的包装。

  302.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303. 创意:就是开发新产品的设想。

  304. 甄别创意:取得足够的创意之后,要对这些创意加以评估,研究其可行性,并挑选出可行性较强的创意,这就是甄别创意。

  305. 产品创意:是指企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可能产品的构想。

  306. 产品概念:是指企业从消费者的角度对这种创意所做的详尽的描述。

  307. 产品形象:是消费者对某种现实产品或潜在产品所形成的特定形象。

  308. 产品概念试验:就是用文字、图画描述或用实物将产品概念展示于目标顾客面前,观察他们的反应。

  309. 何时推出新产品:是指企业要决定在什么时间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最适宜。

  310. 何地推出新产品:是指企业要决定在什么地方(如某一地区、某些地区、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推出新产品最适宜。

  311. 向谁推出新产品:是指企业要把它的分类和促销目标面向最优秀的顾客群体。

  312. 如何推出新产品:是指企业管理部门要制定开始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

  313. 新产品采用过程:是指消费者个人由接受创新产品到成为重复购买者的各个心理阶段。

  314. 相对优势:即创新产品被认为比原有产品好。

  315. 适用性:即创新产品与消费者行为及观念的吻合程度。

  316. 复杂性:即认识创新产品的困难程度。

  317. 可试性:即创新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试用。

  318. 明确性:指创新产品在使用时,是否容易被人们观察和描述,是否容易被说明和示范。

  319. 认识不和谐: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认识互不一致或者其中某种认识与一个人的行为相抵触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320. 新产品扩散:是指新产品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采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新产品上市后逐渐地扩张到其潜在市场的各个部分。

  321. 新产品扩散过程管理:是指企业通过采取措施使新产品扩散过程符合既定营销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322. 成本函数:反映产品成本C与产量Q之间的关系。C=f (Q)

  323. 总固定成本(TFC):是一定时期内产品固定投入成本的总和。

  324. 总可变成本(TVC):是一定时期内产品可变投入成本的总和。

  325. 总成本(TC):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

  326. 平均成本(AC):是指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在短期平均成本中,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三个成本要素。

  327. 平均固定成本(AFC):是总固定成本被产品总量均分的份额。

  328.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可变总成本被产品总量均分的份额。

  329. 平均总成本(ATC):是产品总成本被产品总量均分的份额。

  330. 边际成本(MC):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相应增加的单位成本。

  331. 规模效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都等比例增加时,对产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大于投入增加,则企业支出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出增加小于投入增加,则企业规模效益会减少;如果产出与投入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规模效益不变。

  332. 需求弹性:因价格与收入等因素而引起的需求的相应的变动率叫做需求弹性。

  333.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因收入变动而引起的需求的相应的变动率。

  334. 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如果以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值来计算,那么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变动百分之几。

  335. 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各产品项目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是指一项产品的价格变动影响其它产品项目销售量的变动的程度。

  336. 替代性需求关系:是指在购买者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项产品价格的小幅度变动将会使其关联产品的需求量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37. 互补性需求关系:是指在购买者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虽然某项产品价格大幅度地变动,但其关联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发生太大变化。

  338. 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之间的市场形势,既有垄断倾向,同时又有竞争成分,因而垄断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

  339. 寡头竞争:是竞争和垄断的混合物,也是一种不完全竞争。

  340. 纯粹垄断:(或完全垄断)是指一个行业中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个卖主独家经营和控制。

  341.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指按照单位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加成来确定产品销售价格。P=C(1+R)

  342. 目标定价法:是指根据估计的总销售收入(销售额)和估计的产量(销售量)来确定价格。

  343. 认知价值定价法:就是企业根据购买者对产品的认知价值来确定价格的方法。

  344. 反向定价法: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自己从事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后,逆向推算出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

  345. 随行就市定价法:是指企业按照行业的平均现行价格水平来定价。

  346. 投标定价法:通常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即采购机构(买方)在报刊上登广告或发出函件,说明拟采购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等具体要求,邀请供应商(卖方)在规定的期限内投标。

  347. 现金折扣:这是企业给那些当场付清货款的顾客的一种减价。

  348. 数量折扣:这种折扣是企业给那些大量购买某种产品的顾客的一种减价,以鼓励顾客购买更多的货物,因为大量购买能使企业降低生产、销售、储运、记账等环节的成本费用。

  349. 功能折扣:这种价格折扣又叫贸易折扣,是制造商给某些批发商或零售商的一种额外折扣,促使他们愿意执行某种市场营销功能(如推销、储存、服务)。

  350. 季节折扣:这种价格折扣是企业给那些过季商品或服务的顾客的一种减价,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一年四季保持相对稳定。

  351. 让价策略:这是另一种类型的价目表价格的减价。如以旧换新折让、促销折让。

  352. 地区定价策略:就是企业要决定对于卖给不同地区(包括当地和外地不同地区)顾客的某种产品,是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还是制定相同的价格。也就是说,企业要决定是否制定地区差价。

  353. FOB原产地定价:就是顾客(买方)按照厂家购买某种产品,企业(卖方)只负责将这种产品运到产地某种运输工具(如卡车、火车、船舶、飞机等)上交货。

  354. 统一交货定价:就是企业对于卖给不同地区顾客的某种产品,都按照相同的厂价加相同的运费(按平均运费计算)定价,也就是说,对全国不同地区的顾客,不论远近,都实行一个价。因此,这种定价又叫邮资定价。

  355. 分区定价:就是企业把全国(或某些地区)分为若干价格区,对于卖给不同价格区顾客的某种产品,分别制定不同的地区价格。距离企业远的价格区,价格定得较高;距离企业近的价格区,价格定得较低。在各个价格区范围内实行一个价。

  356. 基点定价:就是企业选定某些城市作为基点,然后按一定的厂价加上从基点城市到顾客所在地的运费来定价(不管货物实际上是从哪个城市起运的)。

  357. 运费免收定价:有些企业因为急于和某些地区做生意,负担全部或部分实际运费。

  358. 声望定价:是指企业利用消费者仰慕名牌商品或名店声望的心理来确定商品的价格,故意把价格定成整数或高价。

  359. 尾数定价:又称奇数定价,即利用消费者数字认知的特殊心理制定带有零头的价格,使消费者产生价格较便宜的感觉,还能使消费者产生卖主定价认真的印象:有尾数的价格是经过认真的成本核算才得出来的。这样,就容易使消费者对定价产生信任感。

  360. 招徕定价:零售利用部分顾客求便宜的心理,特意将某几种商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以吸引顾客。

  361. 差别定价:也叫价格歧视,就是企业按照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反映成本费用的比例差异的价格销售某种产品或劳务。

  362. 顾客差别定价:即企业按照不同的价格把同一种产品或劳务卖给不同的顾客。

  363. 产品形式差别定价:即企业对不同型号或形式的产品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但是,不同型号或形式产品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和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并不成比例。

  364. 产品部位差别定价:即企业对于处在不同位置的产品或服务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即使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没有任何差异。

  365. 销售时间差别定价:即企业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甚至不同钟点的产品或服务也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

  366. 撇脂定价:它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攫取最大利润,就像从鲜奶中撇取奶油。

  367. 渗透定价:它是指企业把它的创新产品的价格定得相对较低,以吸引大量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368. 市场营销渠道:是指配合在一起生产、分销和消费某一个生产者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个人。也就是说,市场营销渠道包括某一种产品供、产、销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企业和个人,如供应商、生产者、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或用户等。

  369. 分销渠道:是指某种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这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

  370. 渠道层次:在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对产品拥有所有权或负有销售责任的机构,都叫做一个渠道层次。

  371. 直接分销渠道:零阶渠道通常叫做直接分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者流向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不经过任何中间商转手的分销渠道。

  372. 分销渠道的宽度:是指渠道的每个层次使用同种类型的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它与企业分销策略密切相关,而企业的分销策略通常可分为三种:密集分销、选择分销和独家分销。

  373. 密集分销:是指制造商尽可能地通过许多负责任的、适当的批发商、零售商推销其产品。

  374. 选择分销:是指制造商在某一地区仅仅通过少数几个精心挑选的、最合适的中间商来推销其产品。

  375. 独家分销:是指制造商在某一地区仅选择一家中间商推销其产品,通常双方协商签订独家经销合同,规定经销商不得经营竞争者的产品,以便控制经销商的业务经营,调动其经营积极性,从而占领市场。

  376. 渠道成员:构成分销渠道的不同环节的企业和个人,叫做渠道成员。

  377. 传统渠道系统:是指有各自独立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分销渠道。传统渠道成员之间的系统结构是松散的。由于这种渠道的每一个成员均是独立的,因此它们往往各自为政,几乎没有一个成员能完全控制其他成员。

  378. 整合渠道系统:是指渠道成员通过一体化整合而形成的分销渠道系统。

  379. 垂直渠道系统:这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纵向整合组成,其成员属于同一家公司,或为专卖特许权授予成员,或为有足够控制能力的企业。

  380. 公司式:即由一家公司拥有和管理若干工厂、批发机构和零售机构,控制渠道的若干层次,甚至整个分销渠道,综合经营生产、批发和零售业务的渠道系统。

  381. 管理式:即通过渠道中某个有实力的成员来协调整个产销通路的渠道系统。

  382. 合同式:既不同层次的独立的制造商和中间商,以合同为基础建立的联合渠道系统,如批发商组织的自愿连锁系统、零售商合作系统、特许零售系统等。

  383. 水平渠道系统:这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横向联合,共同开拓新的营销机会的分销渠道系统。这些公司因资本、人力、生产技术、营销资源不足,无力单独开发市场,或因惧怕独自承担风险,或因与其他公司联合可实现最佳协同效益而形成共生联合的渠道系统。

  384. 多渠道系统:它是指对同一或不同的细分市场,采用多条渠道的分销系统。多渠道系统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制造商通过两条以上的竞争性分销渠道销售同一商标的产品;另一种是制造商通过多条分销渠道销售不同商标的差异性产品。此外,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同一种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差异,形成多条渠道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385. 分销规划:是指建立一个有计划的,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垂直营销系统,把制造商的需要与经销商的需要结合起来。制造商可在营销部门下专设一个分销关系规划处,负责确认经销商的需要,制定交易计划及其他各种方案以帮助经销商以最佳方式经营。

  386. 强制力:是指生产者对不合作(如顾客服务差、未实现销售目标、窜货等)的中间商威胁撤回某种资源或中止关系而形成的势力。

  387. 奖赏力:是指生产者给执行了某种职能的中间商额外付酬而形成的势力。

  388. 法定力:是指生产者要求中间商履行双方达成的合同而执行某些职能的势力。

  389. 专长力:是指生产者因拥有某种专业知识而对中间商构成的控制力。

  390. 感召力:是指中间商对生产者身怀敬意并希望与之长期合作而形成的势力。

  391. 渠道冲突:是指某渠道成员意识到另一个成员从事损害、威胁其利益或以牺牲其利益为代价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从而引发的争执、敌对和报复等行动。渠道冲突是渠道成员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渐次发展过程,包括潜在冲突、知觉冲突、感官冲突、行为冲突和冲突余波五个阶段。

  392. 垂直渠道冲突: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发生的冲突。

  393. 水平渠道冲突:指同一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发生的冲突。

  394. 多渠道冲突:指同一制造商建立的两条以上渠道向同一市场出售产品引起的冲突。

  395. 信息加强型策略:是指通过渠道成员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预防和化解渠道冲突。

  396. 信息保护型策略:是指冲突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来解决冲突的策略。主要方法有:调解、仲裁、诉讼。

  397. 渠道势力策略:是指应用渠道势力来解决冲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合理使用渠道势力,减少渠道冲突;利用渠道势力预防渠道冲突;利用渠道势力化解渠道冲突。

  398. 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

  399.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加强从直接战略供应商通过生产制造商与分销商到最终客户物流流动过程管理的体系。

  400.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401. 物流系统: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提供尽可能优良的客户服务的机制。一般来说,只有在系统的客户服务水平决定之后,物流的方式和成本行为才是现实可行的。

  402. 订购前置时间:就是自订购单发出到接到物品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403. 使用率: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顾客的平均购买数量。

  404. 服务水平:是指企业希望从存货中直接用来完成顾客订单的百分比。

  405. 促销或促进销售:是企业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与潜在顾客进行信息沟通,引发并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购买行为的活动和过程。

  406. 编码:是发送者将要发送的信息编辑成特定的文字、图像、符号的过程。

  407. 译码: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编辑信息还原为语义并理解其意义的过程。

  408. 反馈:是接收者将接收的状况返回给发送者的过程,没有反馈,发送者便不知道接收的状况。

  409. 噪音:是干扰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各种因素,如虚假信息、竞争者的干扰。

  410. 促销组合:是指企业根据促销的需要,对广告、销售促进、宣传与人员推销等各种促销方式进行的适当选择和配合。

  411. 推式策略:是指利用推销人员与中间商促销将产品推入销售渠道,是指生产者将产品积极推到批发商手上,批发商又积极地将产品推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产品推向消费者。

  412. 拉式策略:是指企业针对最后消费者,花费大量的资金从事广告及消费者促销活动,以增进产品的需求。如果做得有效,消费者就会向零售商要求购买该产品,于是拉动了整个销售渠道系统,零售商会向批发商要求购买该产品,而批发商又会向生产者要求购买该产品。

  413. 广告:是由明确的发起者以公开支付费用的做法,以非人员的任何形式,对产品、服务或某项行动的意见和想法等的介绍。企业的广告目标主要有提供信息、诱导购买、提醒使用等。

  414. 量力而行法:这种方法即企业确定广告预算的依据是他们所能拿得出的资金数额。也就是说,在其他营销活动都优先分配给经费之后,尚有剩余者再供广告之用。

  415. 销售百分比法:这种方法即企业按照销售额(销售实绩或预计销售额)或单位产品售价的一定百分比来计算和决定广告开支。

  416. 竞争对等法:这种方法指企业比照竞争者的广告开支来决定本企业广告开支多少,以保持竞争上的优势。在市场营销实践中,不少企业都喜欢根据竞争者的广告预算来确定自己的广告预算,造成与竞争者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对等局势。

  417. 目标任务法:明确地确定广告目标;决定为达到这种目标而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估算执行这种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的总和就是计划广告预算。上述确定广告预算的方法,就是目标任务法。

  418. 网络广告:企业可通过两种主要方式作广告:一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络地址,即以http://www打头的字符串;二是像常规的广告一样,向某个网上的出版商购买一个广告空间。

  419. 广告效果:是指广告接受者的反应情况。由于广告接受者的反应是多方面的,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广告效果。

  420. 历史分析法: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历史上企业的销售与广告支出联系起来,进行相关分析,借以测量广告支出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421. 实验分析法:在不同的地区投放不同之处水平的广告,观察不同广告支出对促进产品销售的影响。

  422. 人员推销:是指企业通过派出销售人员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可能成为购买者的人交谈,作口头陈述,以推销商品,促进和扩大销售。

  423. 人员推销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设计和管理销售队伍的经济过程。

  424. 销售百分比法:企业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销售队伍的各种耗费占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销售人员的平均成本,然后对未来销售额进行预测,从而确定销售人员的数量。

  425. 分解法:这种方法是把每一位销售人员的产出水平进行分解,再同销售预测额相对比,就可判断销售队伍的规模大小。

  426. 推销工作安排:是指销售努力分配,即在销售队伍规模既定的条件下,销售人员如何在产品、顾客和地理区域方面分配时间和资源。

  427. 佣金制度:是指企业按销售额或利润额的大小给予销售人员固定的或根据情况可调整比率的报酬。

  428. 销售促进:是指除了人员推销、广告、宣传以外的、刺激消费者购买和经销商效益的各种市场营销活动,如陈列、演出、展览会、示范表演以及其他推销努力。

  429. 宣传:是指发起者无需花钱,在某种出版媒体上发布重要商业新闻,或者在广播、电视中和银幕、舞台上获得有利的报道、展示、演出,用这种非人员形式来刺激目标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或商业单位的需求。

  430.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为实现计划目标而采用的主要市场营销方法。

  431. 市场营销计划:是指在研究目前市场营销状况(包括市场状况、产品状况、竞争状况、分销状况和宏观环境状况等),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财务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行动方案以及预计损益表的确定和控制。

  432. 市场营销组织:是指企业内部涉及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职位及其结构。

  433. 职能型组织:这是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市场营销组织形式。它强调市场营销各种智能如销售、广告和调研等的重要性。

  434. 产品型组织: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产品经理组织制度,以协调职能型组织中的部门冲突。

  435. 市场型组织:是指许多企业都在按照市场系统安排其市场营销机构,使市场成为企业各部门为之服务的中心。

  436. 地理型组织: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面向全国,那么它会按照地理区域设置其市场营销机构。

  437. 金字塔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它由经理至一般员工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管理幅度逐步加宽。

  438. 矩阵型组织:是职能型组织与产品型组织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原有的以直线指挥系统为职能部门组成的垂直领导系统为基础,又建立了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两者结合起来就组成一个矩阵。

  439. 小组制:企业为了完成某个跨部门的一次性任务(如产品开发),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由经理领导的工作组来执行该项任务,小组的有关人员一般受本部门和小组负责人的共同领导。任务完成后,小组撤销,其成员回到各自的岗位。这种临时性的矩阵型组织又叫小组制。

  440. 职位类型:每个职位的设立都必须与市场营销组织的需求以及内部条件相吻合。

  441. 职位层次:是指每个职位在组织中地位的高低。

  442. 职位数量:是指企业建立组织职位的合理数量。

  443. 分权化程度:即权力分散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上下级之间更好地沟通。

  444. 管理宽度:即每一个上级所能控制的下级人数。

  445. 市场营销执行:是将市场营销计划转化为行动方案的过程,并保证这种任务的完成以实现计划的既定目标。

  446.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共同持有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思想和领导风格,对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念、模范人物、仪式、文化网五个要素。

  447. 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外界条件,包括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资源、运输、竞争等环境因素。

  448. 价值观念:是指企业职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基本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49. 模范人物:是共同价值观的人格化,是职工行为的楷模。

  450. 仪式:是指为树立和强化共同价值观,有计划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如各种纪念、庆祝活动等。

  451. 文化网:是传播共同价值观和宣传介绍模范人物形象的各种非正式的渠道。

  452. 市场营销执行配置技能:是指市场营销经理在职能、政策和方案三个层次上配置时间、资金和人员的能力,如确定究竟花多少钱用于展销会等。

  453. 市场营销执行互动技能:是指经理影响他人把事情办好的能力。

  454. 市场营销控制:是指管理者经常检查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看看计划与实际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或没有完成计划,就要找出原因所在,并采取适当措施和正确行动,以保证市场营销计划的完成。

  455. 年度计划控制:是指企业在本年度内采取控制步骤,检查实际绩效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并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市场营销计划的实现。

  456. 全部市场占有率:即以企业的销售额占全行业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市场占有率。

  457. 可大市场占有率:即以企业的销售额占企业所服务的市场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市场占有率。

  458. 可达市场:一是企业产品最适合的市场;二是企业市场营销努力所及的市场。

  459. 相对市场占有率(相对于三个最大竞争者):即以企业销售额相对于最大的三个竞争者的销售额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市场占有率。

  460. 相对市场占有率(相对于市场领导竞争者):即以企业销售额相对于市场领导竞争者的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市场占有率。

  461. 顾客渗透率:是指从本企业购买某产品的顾客占该产品所有顾客的百分比。

  462. 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从本企业所购产品占其所购同种产品总量的百分比。

  463. 顾客选择性:是指本企业一般顾客的购买量相对于其他企业一般顾客的购买量的百分比。

  464. 价格选择性:是指本企业平均价格同所有其他企业平均价格的百分比。

  465. 销售利润率:是指利润与销售量之间的比率,表示每销售100元使企业获得的利润,其公式是:销售利润率=本期利润/销售额×100%466. 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所创造的总利润与企业全部资产的比率。其公式是:                  资产收益率=本期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467.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税后利润与净资产所得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平均余额×100%468. 净资产:是指总资产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值。

  469. 资产周转率:是指一个企业用资产平均余额去除产品销售收入净额而得出的全部资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是: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100%470. 存货周转率:是指产品销售成本与存货(指产品)平均余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100%471. 资产收益率:是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其公式是:                              资产收益率=[产品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税后息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净额]×100%=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100%472. 分销效率控制:是对企业存货水准、仓库位置及运输方式进行分析和改进,以达到最佳配置并寻找最佳运输方式。

  473.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营销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总体计划所拟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

  474. 战略控制:是指市场营销管理者采取一系列行动,使实际市场营销工作与原计划尽可能一致,在控制中通过不断评审和信息反馈对战略不断修正。

  475. 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目标、战略、组织、方法、程序和业务等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性的核查,以便确定困难所在和各项机会,并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市场营销管理效果。

  476. 市场营销环境审计:市场营销必须审时度势。因此,必须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人口、经济、生态、技术、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477. 市场营销组织审计:主要是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在执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组织保证程度和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应变能力。

  478. 市场营销职能审计:是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效率的审计。

  479.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80. 营销道德:是调整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客观经济规律及法制以外制约企业行为的另一要素。

  481. 功利论:主要以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如果某一行为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该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强调行为的后果,并以此判断行为的善恶。一种行为在善恶相抵后,净善优于其他行动方案的功利,该项行为才是符合道德的。

  482. 功利:是指事物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的善,而不是外在价值或外在的善。

  483. 内在的善:是指健康、快乐等非道德意义上的内在价值。

  484. 外在的善:是一种手段的善。

  485. 道义论: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而不是从行动的后果来判断是否具有道德,并且从直觉和经验中归纳出某些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这些义务的履行与否来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486. 相对主义论:认为,事物的对与错以及某行为恶与善的判断标准,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在某一个国家考虑的道德及道德标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使企业伦理教育与伦理原则很不相同。

  487. "大恶":是指导致某个组织或个人丧失某些重要能力的行为。

  488. "小恶":是指虽对他人物质利益造成损害,但这种损害一般不会导致被害方丧失某些重要能力的行为。

  489. "相称理由":指行为人所意欲的善的效果超过可能发生的但不为行为人所希望的恶的效果。

  490. 起始位置:是指具体到一个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居于哪一个层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只有在不清楚自己是扮演富翁还是贫民的角色时,才能对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作出一种合理安排。

  491. 自由原则:是指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使人们行使同样平等的权利,尽可能地让每一位成员享受更多的自由。

  492. 差异原则:是对自由原则的一种修正和补充,它要求任何社会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应普遍适合社会每一位成员;另一方面又要使社会底层的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不应出现强者剥夺弱者而使弱者更弱的状况。

  493. 价实:就要求企业必须依据产品成本、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对手的状况来制定价格,并把真实的价格信息提供给消费者。

  494. 垂直整合营销渠道系统:是指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一体化整合营销渠道系统。

  495. 传统的营销观念:是通过各种强制性手段把商品强行卖给消费者,它体现了一种"推"式促销观念。

  496. 社会责任:是指某个组织有责任扩大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减少对社会的消极作用。

  497. 个人道德观:是指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个人道德观正确与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营销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营销策略道德水准的高低。

  498.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拥有共同性的价值观念。它是在企业经营哲学指导下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它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管理风格及企业的行为规范。

  499. 组织关系:是指在企业中,领导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诸多关系中要保持相互信任、履行相互的责任和义务等。

  500. 报酬制度:是指对经营者提供的一些有利条件,它减少障碍或提供报酬,从而影响营销策略的道德性。报酬包括来自内部或外部的。

  501. 内部报酬:是指为他人做某事后的良好感觉。

  502. 外部报酬:是指在等价交换基础上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如获得领导者的提升和加薪、同事的赞扬等。

  503. 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简称CR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接触管理"(Contact Management),即专门收集整理顾客与企业相互联系的所有信息,借以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营销效益。它既是一种市场导向的企业营销理念,同时也是面向顾客优化市场、服务、销售业务流程,增强企业部门间集成协同能力,加快顾客服务的响应速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504. 交叉销售(Cross Selling):是CRM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一般来讲,交叉销售是指借助CRM,发现现有顾客的多种需求,并通过满足其需求而销售多种相关服务或产品的一种新兴营销方式。

  505. 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广义的绿色营销是指企业营销活动中体现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充分考虑社会效益,既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更自觉抵制各种有害营销。狭义的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牟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以及定价与促销的策划和实施,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506. 整合营销:是一种系统化的营销方法,具有自身的指导理念、分析方法、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是对抽象的、共性的营销的具体化。它是一种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507. 4C理论:强化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组合。

  508. Consumer(消费者):指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The needs and wants of consumer)。

  509. Cost(成本):指消费者获得满足的成本(Cost and value to satisfy consumer's needs and wants)。

  510. Convenience(便利):指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 to buy)。

  511. Communication(沟通):指与用户的沟通(Communication with consumer)。

  512.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简称IMC):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由外而内(Outside-In)的战略观点为基础,为了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营销传播管理者为主体所展开的传播战略。

  513. 5R理论:20世纪末,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认为应该用4C和5R来代替4P,他指出:对于营销组织的最大的挑战是更多的去理解他们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营销公司必须从原来营销的4P理论转移到5R理论。第一个R是Relevance(关联),指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企业能生产或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R是Receptivity(感受),指客户什么时候想买或什么时候从生产厂商那里认知产品;第三个R是Responsive(反应),指当客户产生需求时,企业如何去应对需求;第四个R是Recognition(回报),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美誉度;第五个R是Relationship(关系),指买方和卖方之间的长期互相促进的所有的活动。简而言之,营销活动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方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式,这也是现代整合营销传播的精髓。

  514. 关系:是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在社会学上,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515. 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

  516. 网络营销:是指利用Internet技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的目的的营销过程。

分享到:
你可能喜欢
相关问答
更多课程推荐
全国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