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登录/注册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2024版昭昭)基础学习班--昭昭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第一节 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游戏?关于游戏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厘清概念是研究游戏的起点。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游戏”看作一类行为的总称,这一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是自主自由、轻松愉悦、没有压力和负担,其本质是非功利性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把游戏定义为自主自由、使人愉快和满足的非功利性活动。
  成人的游戏与幼儿的游戏

  一、成人生活中的游戏
  “工作”是社会赋予成人的责任。工作的本质是功利性活动,目的在于获取物质产品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成人以“工作”为基本活动,通过“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也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以工作为基本活动的成人来说,游戏仅仅是“娱乐”和“闲暇”。“游戏”的含义及价值,往往是由“工作”来定义的。迄今为止,最常见的游戏定义方法,就是在与“工作”的比较中,确定“游戏”是什么。
  (一)“玩”与“游戏”的语言学分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工作”和“游戏”的二分法思维方式,积淀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我们从“玩”与“游戏”的语言学分析开始,讨论“游戏”与成人生活关系。
  1.“玩”与“游戏”的词性分析
  我们经常把“玩”与“游戏”看作同一件事。实际上,“玩”与“游戏”的意义既相同,也不相同。
  当我们把“玩”或“游戏”作为名词使用时,二者意义相同,指使人轻松愉悦的行为,“游戏”可以看作“玩”的书面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英文中与“游戏”一词相对应的是play。“儿童游戏”“幼儿的自主游戏”适用的英文翻译均是play。
  当我们把“玩”作为动词使用时,二者的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在玩游戏”这个句子中,“玩”为动词,“游戏”为名词。前者对应的英文是play,后者对应的英文是game。
  玩游戏=play a game
  我们一起来玩=Let’s play together
  game,中文翻译为规则游戏,游戏(play)和规则游戏(game)是不同的。游戏(play)是一类行为的总称,规则游戏是游戏中的一种活动类型,二者之间是类包含关系。
  作为动词,“玩”往往指明了它所限定的活动(名词)的性质。我们可以说“玩游戏”,却不能说“玩工作”。在“工作”(work,如家务、作业、捕鱼、打猎、木工等)之前,我们习惯用动词“做”(do)。我们在“工作”(work)和“游戏”(game)之前使用不同动词的习惯,既是对不同性质活动的区分,也是对不同性质活动的感受。
  “做”(doing)“工作”(work):do your homework,do your housework........
  “玩”(play)“游戏”(game):play a game,play piano........
  2.“玩”与“游戏”的词义分析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
  人类不仅拥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想象游戏”这种高级的游戏样式,而且创造了“游戏”(play)一词,用来指称他们所进行的这种活动。
  荷兰文化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赫伊津哈对游戏的语言学分析表明,“游戏”一词在词义的起源上与“快速轻捷”的运动有关,其覆盖的行为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各样的儿童游戏,也包括成人的竞技、比赛、娱乐、典礼仪式、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玩笑幽默等。
  “游戏”一词混杂了人们关于这种活动大量的感受和体验,如轻松、紧张和结果难卜,以及有秩序地轮换、自由选择、冒险、挑战、机遇、英勇等,同时也包含着琐碎、闲散、不真实、幻觉的、无价值的等带有贬义的意义判断。
  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对“游戏”一词所作的词源学分析表明,游戏总是特指那些轻松的行为和运动,含有“自发性与自由自在”“愉快和快乐”等含义。
  1972年出版的《韦氏新世界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中关于“游戏”(play)有59个定义,它所指向的行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压力和负担,使人愉快和满足。
  在古代汉语中,与“游戏”(play)意义相对应的词有“遊”“戲”“嬉”“玩”等。【有兴趣同学课后可搜集了解】
  从上述对“游戏”的词源学分析可知:第一,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中,游戏的本义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第二,游戏不同于“工作”,其特点是“逸”,是指没有沉重的任务负担的,轻松自在的休闲娱乐活动;第三,“游戏”一词通常带有“无意义的”或“无价值的”等贬义。
  (二)“工作”与“游戏”的分歧
  在成人世界中,游戏之所以会带有贬义,被看作“无意义的”或“无价值的”活动,在于“工作”在成人世界中占据中心地位,“工作”是自然、社会赋予成人的责任。成人以“工作”为基本活动,通过“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功利性是工作的本质。功利性行为是指以获取物质上的利益或功效为目的的行为。
  人类工作或生产劳动的首要目的,是获取物质产品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因此工作或生产劳动不仅具有物质性和功利性,还具有强迫性,即“不劳动者不得食”。
  为生计所左右的劳动构成了成人的“平常生活”。
  对于以工作为基本活动的成人来说,游戏仅仅是“娱乐”和“闲暇”。
  与功利性行为不同,非功利性行为不以获取物质上的利益或功效为目的,例如娱乐、休闲、游戏等。
  游戏是典型的非功利性行为。它不同于重复单调的“平常生活”,令人兴奋、愉快、放松,不存在强迫,没有压力和负担,是生活的调节器和解压阀。
  18世纪中叶,崇尚人的自由、情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浪漫主义思想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世俗功利主义的游戏观。
  例如,作家席勒认为“现代人创造自身道德和想象的世界的行为和儿童玩的游戏一样”“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极为严肃的游戏,以自由界定人类”。
  20世纪的荷兰文化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赫伊津哈认为,游戏在本质上不同于被生计所左右的现实世界或“平常的生活”。“游戏活动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有明显的秩序,遵循自愿接受的规则,远离生活必需的范围和物质的功利。……”
  (三)“工作”与“游戏”的融合
  工作是功利性活动,游戏是非功利性活动。由于这两种活动对于人们的生存的意义不同,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重工作、轻游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休闲、娱乐和游戏逐渐大众化和商业化,也改变了人们对游戏的看法,休闲、娱乐和游戏逐渐成为人们的需要和权利,“工作”与“游戏”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
  1.静态的游戏
  我们往往习惯把游戏看作一种有形体动作的“动态”活动。然而,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游戏活动样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无形体动作的、主要由心理参与的静态的游戏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以网络游戏为例,游戏者只需坐在电脑前,操控鼠标。进入虚拟的游戏世界,游戏者在心理上体验着紧张、刺激、兴奋的游戏快感。
  2.旁观者游戏
  我们在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两个老人在对弈,几个人在旁观。下棋者不动声色,旁观者却急不可耐,这是因为后者在心理上“介入”了游戏。可见,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往往不能仅由“动作”来决定,游戏者的心理体验非常重要。
  3.游戏性体验
  由上述对静态的游戏和旁观者游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活动是否被定义为“游戏”,与活动者对于活动的心理体验,即“游戏性体验”有密切的关系。
  ★★
  所谓“游戏性体验”,是指游戏者游戏活动中产生的主观感受心理体验,是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也是人们判断和定义“游戏”的依据。
  例如,“自由的”“自主的”“自愿的”“快乐的”“放松的”“没有压力的”“胜任的”等形容词,往往被人们用来描述和定义“游戏”。【主观的心理体验】
  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是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游戏性体验是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增强活动动机,肯定自我,体验成功和幸福。
  4.工作中的“游戏性体验”
  以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为主要成分的游戏性体验,也可能出现在非游戏活动或者工作中。很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游戏”。
  例如,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在获奖之后的记者会上这样说:“蒙幸运之神的眷顾,我才得以进行所谓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基本就是做一些好玩、有趣及挑战性的事,而且还有钱拿。”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在跟许多专业人士谈话时,注意到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自发地用flow来形容自己在顺利地从事着所喜爱的活动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这种体验首先是专注
  其次,活动就是目的,目的与手段是一致的,无矛盾和冲突的;
  再次,能够立即得到与目标有关的信息反馈
  最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感觉到自己完全有力量去影响别的事物,能够驾驭和控制活动的进程。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心流体验的产生,以个体知觉到活动的任务或要求与自己的能力相平衡为前提。
  
  活动任务或要求高于自己能力—担忧—不能胜任—焦虑;
  活动任务难度低于自己能力—厌烦;
  当前任务难度远远低于主体能力—厌烦变焦虑;
  活动任务难度与能力相平衡—产生心流(flow)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游戏”就是在某种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活动在主体的知觉中是自愿的、自发的或目的在自身的,是与“真实的生活”无关的。
  心流体验表明,游戏与工作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只要活动能够使人产生心流体验,这种活动就可以被视为“游戏”。游戏和工作之间不是完全对立、互相排斥的。人们不仅可以在工作中产生游戏性体验,还可以在游戏中学会工作。

  二、幼儿生活中的游戏
  学前期是特殊的游戏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社会赋予学前儿童的权利。学前儿童虽然也要学习,但是,这种学习还不是社会规定的“责任”或“义务”。对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是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
  (一)游戏期与儿童的游戏权利
  1.游戏期
  游戏是自发的、具有生存适应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在个体尚未发育完全的时期,游戏似乎具有一种决定性的功能。这种功能随着个体从猴到类人猿,直至人类这个愈益高级进化的过程,而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成人胜任各项工作任务的前兆或先驱。”
  游戏可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而不仅仅是观察和了解儿童发展的窗口和途径。儿童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着社会性关系,创造着自己的社会生活。游戏和游戏所需的技能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
  2.儿童游戏权利的形成
  在美国,丑陋的童工制度更是一直存在到20世纪。许多儿童处在成人的工作世界里,在矿厂、作坊里充当着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为面包而出卖自己的体力和健康。纠正滥用童工的现象成为当时社会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19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解放儿童为主旨、反对丑陋的童工制度的运动,使得儿童开始被看作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
  1930年,美国白宫就儿童的健康和保护问题专门召开会议并做出决议。这个决议把游戏的权利还给了儿童。决议宣称,“对于儿童,他的工作就是他的游戏,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
  一些著名的关于儿童权利与福利的国际文件,如《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都把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
  ……【相关儿童游戏权利内容有兴趣可自行了解】
  (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我国学前教育中所使用的“基本活动”这一概念,脱胎于苏联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中“主导活动”的概念。
  所谓主导活动,是指“它的发展制约着本阶段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最主要的变化”;它是儿童的心理过程在其内部不断发展,不断向新的高级阶段过渡的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这个概念更加通俗易懂,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卢乐山先生、儿童心理学家陈帼眉教授等倡导用“基本活动”代替“主导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游戏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餐、睡眠、排泄等)之外的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例如,洗手可以变成玩水,甚至吃饭也可以被他们变成“游戏”。
  游戏之所以成为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本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近年来动机心理学关于认知内驱力等的研究以及对幼儿的观察,把幼儿的基本需要分析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见图1-3)。
  
  驱使幼儿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探究、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交往和表达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基本生存安全的需要的满足则是幼儿游戏的前提。
  由于游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生理的、认知的、社会性的以及自我表现和肯定等各种需要),需要的满足带来快乐,快乐使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幼儿游戏,游戏成为幼儿稳定的兴趣和他们最喜爱的活动。
  2.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比较了两三岁的幼儿坐椅子的表现与他们在假装游戏中“以物代物”表现。他指出,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做到他们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做不到的事,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高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犹如放大镜,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案例1-1:两三岁的幼儿怎样坐椅子?
  两三岁的幼儿坐椅子时总是首先面对着椅子爬上去然后转过身子坐下去,而不能像成人那样背对着椅子坐下去。
  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坐椅子?
  案例分析:
  这是因为3岁前幼儿的思维受具体的知觉情境的束缚。他们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决定了其行动不能脱离眼前看到的东西或“知觉情景”的支持。所以,他们必须要看着椅子坐下去。但是,3岁以后,幼儿在游戏中用棍子当马骑:他眼前看到的是棍子,但是他做出的却是骑马的动作。这时,幼儿游戏的动作来自观念而非物体,游戏使幼儿的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游戏标志着幼儿思维的进步。
  (三)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游戏是幼儿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是表现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活动。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
  游戏是因幼儿内部需要产生的、主动自愿的活动,而非来自外部强加的要求或命令。
  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
  兴趣和好奇是推动幼儿游戏的直接动因,探究往往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开端。
  2.游戏是幼儿的独立性活动
  游戏是幼儿生命历程中最早的独立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独立选择活动材料,探索活动的方式方法,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等。
  3.游戏是幼儿的创造性活动
  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映和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反映和模仿周围现实生活,但不是周围生活的简单翻版;他们运用想象改造现实,表现自己对于周围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四)游戏是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包括人与物两种交往对象的“对象性活动”。
  1.与物的交往
  幼儿在游戏中与物(即玩具和游戏材料)交往。玩具不仅是幼儿童年亲密的伴侣,也是幼儿学习的“课本”。
  2.与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最早的亲子游戏以及随后出现的伙伴游戏,都是学前儿童重要且主要的社会性交往活动。
  课后练习
  【例题·名词解释】
  游戏
  【例题·名词解释】
  游戏性体验
  课后总结
  第一节 游戏的概念
  一、成人生活中的游戏
  二、幼儿生活中的游戏
  重点掌握:
  1.游戏的概念
  2.游戏性体验的概念

购买课程后,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直至考后一周关闭!(模拟试卷于考试结束当天关闭)。

开课前言
第01讲 开课前言
第一章 游戏与幼儿的游戏
第01讲 游戏的概念
第02讲 幼儿游戏活动的结构要素与特点
第03讲 游戏与幼儿的学习(一)
第04讲 游戏与幼儿的学习(二)
第05讲 游戏与幼儿的全面发展(一)
第06讲 游戏与幼儿的全面发展(二)
第二章 幼儿园的游戏与教育
第01讲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
第02讲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二)
第03讲 游戏和幼儿园课程
第三章 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
第01讲 早期游戏理论
第02讲 现代游戏理论(一)
第03讲 现代游戏理论(二)
第四章 室内游戏活动概述
第01讲 班级活动区的创设
第02讲 活动区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第五章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第01讲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第六章 积木游戏
第01讲 积木游戏概述
第02讲 积木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第七章 益智游戏
第01讲 益智游戏
第八章 户外游戏活动
第01讲 户外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
第02讲 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第九章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第01讲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第十章 游戏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第01讲 游戏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学员问答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自考365”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