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常见考查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
简答题,论述题。
一、概念
走近儿童文学,学习儿童文学知识,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儿童文学?
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密切相关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因此,当我们考察儿童文学时,既应该看到它在文学这个规定系统中与成人文学共有的普遍规律,又应该看到它区别于成人文学而自具一格的特殊规律。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一致性或普遍规律,也就是文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1)从文学的基本特征看,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社会人生状况、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并打动读者的;
(2)从文学所运用的材料看,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都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都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这些普遍规律,是普通文学理论所要研究的理论课题。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为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文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或前提。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对“儿童文学”概念含义的揭示,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普通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揭示在文学系统中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特殊含义和特殊性。
换句话说,我们关注的不是“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而是“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所独具的内涵。
如何揭示儿童文学概念的含义?·
要找最准确,最具有概括性的。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说法。
观点1:“儿童本位论”
五四后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用
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
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积极的历史意义: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
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和不足: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
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
评价:既具有一定的
合理性,又有
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观点2:“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
虽然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但稍加推敲,就可以发现它仍然是很不严密的。
进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许多作品,当初并非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儿童文学的历史遗产时,情况就更是这样。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具有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愿望,而对儿童特点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缺乏驾驭的能力的话,那么,作者也是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的。
观点3:“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问题:儿童文学的确常常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儿童文学也常常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反过来,专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是不是写了儿童,并不是区别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的标志。
如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描述的是一群流落孤岛的儿童的冒险故事。这部作品的故事层面是儿童读者可以理解的,但其内蕴表达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因此从整体上看,它并不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观点4:“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从广义上说,这一说法并不错。但是,从儿童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停留在“教育”角度来谈论儿童文学显然是很不够的。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艺术”的堂奥,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的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上述种种关于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和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在有一点上它们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它们都注意到了“儿童”这一群体在儿童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存在,它们都是联系“儿童”来谈论儿童文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了人们:离开了“儿童”,就无法说清“儿童文学”这个概念。
的确,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正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简答题):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范围
弄清了儿童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否就明确了儿童文学的范围呢?
不一定。
例如,《伊索寓言》《巨人传》《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作品,最初都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似乎不属于儿童文学范围,但是我们在阅读儿童文学论著、特别是阅读许多儿童文学史著时,常常发现它们将上述作品列为论述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两者之间有着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古代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文人(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而现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为谁创作)
古代儿童文学常常直接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而现代儿童文学则首先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需要而创作的。(创作目的)
因此,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范围,与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主要有
四类作品。
(选择题,简答题)
一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密切联系;它同样也为历代儿童提供了精神食粮,像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和许多民间童谣等,都曾经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为历代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如宋代朱熹《小学》的《外篇》、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的《龙文鞭影》、清代程允升的《幼学琼林》等。
这些读物中的故事多取材于历史,主要是围绕着伦常道德,作为事例榜样,讲给儿童听的;也有一些是启发儿童智慧的聪明孩子的故事。
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作品。
如《千家诗》《神童诗》等。
这类作品中既有一些语言浅显、音调优美、内容也颇适合儿童特点的诗作,也有不少思想情趣离儿童心理甚远、内容十分糟糕的作品。
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
如一些长篇名著中的精彩段落,《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武松打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等。
还有《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富于童趣和幻想色彩的故事等。这些作品都曾经被当时和历代的许多儿童读者喜爱,成为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四类传统儿童文学读物来看,除了符合传统教育需要、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它们基本上都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是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凡是符合前述儿童文学概念及其含义的作品,都可列入这一范围。
如:《小蝌蚪找妈妈》《机器猫》
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读物的区别:
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性的审美构成,而不只是传达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
儿童读物可以是非文学的,也可以吸收、采用一些文学手法,但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读物是两个内涵和外延(范围)都不相同的概念。
儿童文学的作品范围(简答,选择):
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了幼儿文学、儿童文学(狭义)、少年文学等组成部分;
从体裁种类上看,它又拥有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等不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