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人力资源管理(初级)
课程代码:13136
出版年份:2023年
教材主编:赵凤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题型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单选题 |
25 |
25×1 |
多选题 |
5 |
5×2 |
简答题 |
5 |
5×6 |
论述题 |
1 |
1×10 |
分析说明题 |
1 |
1×10 |
案例分析题 |
1 |
1×15 |
注:题型仅供参考,具体以考试为准
学习建议
1.认真听课
2.熟记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
3.结合工作实践,先理解、再记忆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第一节 人力资源概述
一、人力资源相关概念【单选】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
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所
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它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并以劳动者的
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
(二)人口资源的概念
人口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总和,是以人口总数来表示的资源,它是
人力资源的基础。
(三)人才资源的概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
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者关系
(四)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
技能和知识的存量,是
后天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
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和。
资本有三个普遍特征:
第一,它是
投资的结果;
第二,在一定时期内,它能够不断带来
收益;
第三,在使用中会出现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联系: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之中,人力资源经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区别:
(1)范围不同
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与资本性人力资源。
资本性人力资源(即人力资本)是不仅具备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而且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收益的人力资源。
(2)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角度不同
人力资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人力资源是一个管理学概念。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和作用【单选、多选、简答】
(一)人力资源的特征
1.生成过程的时代性
2.开发对象的能动性
3.使用过程的时效性
4.开发过程的持续性
5.闲置过程的消耗性
1.生成过程的时代性
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影响、制约着这批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2.开发对象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性。
3.使用过程的时效性
能够从事劳动的自然时间被限定在其生命周期的中间一段时期。
4.开发过程的持续性
上学期间是开发,工作阶段还要不断接受培训或继续接受教育,不断“充电”,这也是一种开发,劳动者只有通过不断地被开发和学习,才能跟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5.闲置过程的消耗性
闲置时,为了维持生命,仍然要吃饭、喝水,消耗生活必需品。
(二)人力资源的作用
1.人力资源是现代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
2.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
三、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单选】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舒尔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讲《人力资本投资》,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能力等素质的总和。
第二,人力资本通常用人的数量、质量以及有效劳动时间来计算。
第三,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又可以理解为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第四,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其投资必然有收益,即人力资本可以带来利润。
(二)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他把“经济人”假设称为X理论。
19世纪末,“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泰罗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经济人”假设主要观点:
(1)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他们都想尽量逃避工作。
(2)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
(4)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温饱。因此,金钱才是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被管理者和管理者。
针对“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是: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完成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
(2)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工人的责任就是干活。
(3)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效率高的重奖,消极怠工的重罚。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倡导者梅奥根据霍桑试验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
(2)现代工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则越会使工作本身变得单调、枯燥。因此,人们只能从社会关系上寻求意义。
(3)人受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受正式组织的经济诱惑影响更大。
(4)工作积极性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需求的满足程度。
针对“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是:
(1)管理人员在注重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人,重视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2)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自动人”假设
“自动人”也叫“自我实现人”。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
麦格雷戈总结了马斯洛和其他人的观点,结合管理问题,提出了Y理论。实际上,Y理论是“自动人”假设的概括,它与X理论是对立的。
它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一般都是勤奋的,如果条件对人有利的话,人对工作就会感到像娱乐和休息一样轻松自然。
(2)人在执行工作任务时会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乐于接受工作任务,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
(4)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在目前条件下,一般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针对“自动人”假设的管理措施是:
(1)管理重点的改变,把重点转移到为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上,使劳动者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管理职能的改变,主要是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
(3)奖励方式的改变,主张从人的内在动机的激发上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组织心理学家
埃德加·薛恩提出的。
根据这一假设,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称为
超Y理论。
它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的思想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错综
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
新的需要和动机。
(4)人在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
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和能力各异,对于
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针对“复杂人”假设的
管理措施是: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其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
代表性理论 |
提出者 |
别称 |
主要观点 |
人力资本理论 |
人力资本 理论 |
舒尔茨 |
人力资 本之父 |
1960年,《人力资本投资》的发表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 |
人性假设理论 |
经济人假设 |
麦格雷戈 |
X理论 |
经济报酬 |
社会人假设 |
梅奥 |
人际关系理论 |
社会需求 |
自动人假设 |
马斯洛 |
Y理论 |
发挥自己潜力以及表现 自己才华的愿望 |
复杂人假设 |
薛恩 |
超Y理论 |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是复杂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