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简介:
0.1 教材版次
0.2 重难点章节
0.3 学习方法
0.4 授课思路
0.1 教材版次
《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0.2 重点难点章节
**第1章 建筑概论
***第2章 建筑基本知识
*第3章 建筑设计表达技法
**第4章 形态构成
**第5章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0.3 学习方法
1.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2.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3.整理笔记,建立体系。
4.勤于动脑,勤于动手。
0.4 授课思路
1.考纲居先——明确重点
2.章节架构——建构体系
3.逐节讲解——梳理知识
4.章节小结——突出重点
5.习题训练——活学活用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设计的概念与特点、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以及学习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识建筑(*)
识记:对建筑形成基本概念
(二)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理解:建筑构成要素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三)建筑空间(***)
理解:建筑功能的集中表现
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四)建筑与环境(***)
理解:建筑与环境关系
有关环境各要素
有关学科发展知识
1.1 怎样认识建筑 1.1.1 建筑及其范围
目的:取得一种
人为的环境,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
所谓人为,是说建造房屋要工要料,而房屋一经建成,这种人为的环境就产生了。它不但提供给人们一个有遮掩的
内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同于原来的
外部空间。

某些特殊的工程,像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等的艺术造型部分,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房屋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建筑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面貌,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1.1.2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建筑是一种技术工程,可是建筑又有不同于其他工程的特点,建筑的目的在于为人的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人对建筑既有物质的要求,又有精神的要求。
建筑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刻等其他艺术,建筑有实用的价值,它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筑艺术正是以这种实用和技术为基础的,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1.1.3 建筑和社会
建筑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以及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

1)社会生产方式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3)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环境结合

小结:
怎样认识建筑
建筑及其范围:人为的环境;内部+外部;城市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工程+环境+物质+精神+技术+艺术
建筑和社会: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思想意识和民族文化特征+地区自然条件
典型题示例:
1.建筑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为环境,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2.建筑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以及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
1.2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2.1 建筑的功能
任何类型的建筑都应该满足的功能要求: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2)人的生理要求
3)人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2)人的生理要求
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朝向、保温、防潮、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要求,它们都是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所必需的条件。

3)人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
任何类型的建筑都由使用空间和流线空间组成,并需要这两者合理组织与配合,才能全面地满足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
(1)使用空间应具备:
大小和形状——最根本
空间围护——分隔
活动需求——活动决定规模
空间联系——门等过渡空间
技术设备——通风采光等
(2)流线空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实际使用所要求的具体通行能力
其二是应顾及人在心理或视觉上的主观感受

1.2.2 物质技术条件
主要是指房屋用什么建造和怎样去建造的问题。它一般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1)建筑结构
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它为建筑提供合理使用的
空间并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抵抗由于风雪、地震、土壤沉陷、温度变化等可能对建筑引起的损坏。结构的坚固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

钢和钢筋混凝土是最常用的结构。

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建造房屋,最终都要把重量传给土壤。一般情况下,房屋重量的传递有两种方式,即通过墙传到基础或通过梁和柱传到基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承重墙体系和框架体系。

2)建筑材料
强度大,自重小,性能高和易于加工,是建筑对材料的理想要求。
建筑材料基本可分为天然的和非天然的两大类,它们各自又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品种。

3)建筑施工
建筑物通过施工,把设计变为现实。建筑施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施工技术:人的操作熟练程度,施工工具和机械、施工方法等。
施工组织:材料的运输、进度的安排、人力的调配等。
装配化、机械化和工厂化可以大大提高建筑施工的速度,但它们必须以设计的定型化为前提。
1.2.3 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建筑的
观感或美观问题。
建筑有可供使用的
空间,这是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最大特点。
和建筑空间相对存在的是它的实体所表现出的
形态。
建筑通过各种实际的材料表现出它们不同的
色彩和质感。
光线和阴影(天然光或人工光)能够加强建筑的形体起伏和凹凸感觉,从而增添它们的艺术表现力。

美的基本原则: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
1)比例
指建筑的各种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的比较关系。
建筑形象所表现的各种不同比例特点常和它的功能内容、技术条件、审美观点有密切关系。
所谓良好的比例,一般是指建筑形象的总体以及各部分之间,某部分的长、宽、高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
“推敲”比例。

2)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在建筑设计中,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应该使它的实际大小与它给人印象的大小相符合。

3)
对比艺术上的对比手法可以达到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对比需要一定的前提,即对比的双方总是要针对某一共同的因素或方面进行比较。

3)对比对比的反义词是
调和,调和也可以看成是极微弱的对比。在艺术处理中常常用
形状、色彩等的过渡和呼应来减弱对比的程度。

4)韵律建筑中的许多部分,或因功能的需要,或因结构的安排,也常常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如窗子、阳台和墙面的重复,柱与空廊的重复等,都会产生一定的韵律感。

5)
均衡建筑的均衡问题主要是指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均衡最容易用对称布置的方式来取得,也可以用一边高起一边平铺,或一边一个大体积另一边几个小体积等方法取得。

6)
稳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的上下关系在造型上所产生的一定艺术效果。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物体的稳定和它的重心位置有关。建筑造型的稳定感还来自人们对自然形态(如树木、山石)和材料质感的联想。

功能、技术和形象三者关系
功能、技术、形象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功能要求是建筑的主要目的,材料结构等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建筑的形象则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也就是说三者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关系。其中功能居于主导地位,它对建筑的结构和形象起决定的作用。结构等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的手段,因而建筑的功能和形象要受到它一定的制约。
小结: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建筑的功能:尺度;生理;空间
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
建筑形象:比例;尺度;对比;韵律;均衡;稳定;
典型题示例:
1.建筑空间包含包括使用空间和流线空间两个部分。
2.建筑施工一般包括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