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介绍
1.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小学科学教育
教材主编:杨宝山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2015版
2.课程性质:
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具有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考课程,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科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
3.课程重点:
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探究式教学以及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中,强调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核心,采用多种方法考查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次重点:
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以及挑战和趋势,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课程的难点:
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5.考核目标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记忆本课程中有关科学的性质、历史和特点,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面对的挑战,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基本观点,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小学科学教材及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有关现象和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初步掌握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开展小学科学的教学和评价工作,并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支持学生的科学学习。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规范的教学研究,并利用研究成果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方法
1.学会教:
①拿出一张白纸,把你想要学习理解的内容写上去。
②复述一遍白纸上的内容,然后尝试理解。
③找到一个人,把你理解的内容教给他。
④教会他,等于你完全理解了内容,如果教不会,你可以再去理解,然后继续教他,可以多次循环,直到教会他。
2.记忆法:
①打开书本,学习。
②短期复习:5分钟后复习一遍,30分钟、12小时后再复习一遍。
③长期复习:相隔1天、3天、5天、8天、15天、1个月、3个月后再复习一遍。
(教学思路:基础抓牢,注重理解引申并强化记忆)
第一章 科学的性质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 科学的性质
一、对“科学”的概念辨析 (一)人类文化的涵义
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其创造文化的能力或文化属性。
包括:像语言、艺术、神话、宗教、制度、法律、科学、历史等,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人来说,文化世界才是更本质的,意味着“甚至最早的人也生活在某种文化中”,以至于他们的饮食和生育这种与动物共有的最基本的活动,也不是像动物那样为习惯,表明人类依赖于自然的方面要远少于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与习惯。
(二)科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或者一种特定的文化过程。
科学的起源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
例如:
物理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对于肉眼可见的天体运行一类自然现象的观察,可追溯到人们用来增进自己生活的安全和舒适的粗笨器具的发明。
人们最初靠石制工具猎取动物和采集可食的野生植物生活,并有意识地用火石敲石取火;后来进行家畜喂养、作物栽培和陶器烧制,都比仅仅靠天然物,大大前进了一步。
科学的出现是原始人把可以用经验科学的观察或传说加以处理的简单现象与他们所无法理解或控制的神秘、不可估计的变化区别开来的结果。前者引向科学,后者导致巫术、神话和祭祀。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说,人类使用技术和道德的力量,人拥有冶金、农业的技术,具有羞耻心和正义感,这是他体力匮乏的必需补偿。
人在补偿生物性不足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创造能力,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新的环境——文化,包括社会、国家、部落、氏族、家庭、技术、法律、传统与制度等。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世界唯一必须劳动的动物。
人的创造精神与他们的多种能力使自己能够与变化着的外部条件相适应,并通过创造使生存变得舒适、便利。
人们需要把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技艺、认识和思考传承给下一代---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科学不同于人们用来追求一个目标的“方法”
目标:人们计划为之付出努力而要达到的一个结果或由一个系统内在的功能可指向的结果,因而一般不包括偶然出现的那些现象所产生的结果。
科学:作为人类共同的事业,是超越了特定的机构、研究小组和科学家的一个历程,它的任何结果都未必一定能划归为作为统一整体的科学历程的目标。
2.科学与平常意义上社会建制的概念不尽相同
建制:表示某种社会的安排或模式,它与其他的这一类模式进行整合,对社会发挥功能性作用,反过来也得到社会的支持。
如:教育、家庭等
科学:特定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不可预测与不可控制的,因此科学缺乏明显、一致并能得到公众认同的对社会的稳定功能,以换得它所要获取的支持。
3.科学的发展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学作为文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不必被某个特定的“功能”或“目标”所约束。因为文化和文化概念的变迁并不需要目标,即不具有方向性或者功能性,比如词汇的发音、语法规则和意义等的变化,就一般不是某人或某群体刻意的追求所致,也常常没有对任何人或者任何社会体系适用的“功能”或用处。
二、科学知识的性质
科学知识: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武器。
为了达到科学利用的目的,必须了解科学知识的性质,其中包括:
根本属性---可检验性
获得科学知识的根本方法---批判的检验
(一)科学知识的可检验性
1.科学知识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
对经验知识以及实验事实积累的偏好,使人们对于知识的认知具有片面、孤立和封闭的倾向,似乎科学知识是确实的、确定的已存放在那里的东西,以便人们去发现和认识。然而,科学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构造,因而知识归根结底不是揭示,而是一种构造或一种产物。
2.科学知识是可检验的
面对一个假定成立的命题,一般并不试图证实它的正确性,而是要看它是否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一个普遍的理论总有和对可观察到的事实描述相冲突的可能,从而被证伪或反驳。理性倾向总是随时准备承认可能存在的错误,人们凭借自己这种努力的态度,会更接近真理。这意味着批判才是科学进步的本质,科学及其理论都只是尚未被证伪的、暂时的假设。“科学理论要么被证伪,要么永远是假说或猜想。”这说明科学的本质特点是批判的检验。
(二)批判检验是形成知识的根本方法
1.批判检验的实质
科学知识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因而面对科学知识,应该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即应基于观察和实验批判地检验,也就是绝不企图证实而是期望证伪,或许只有在尝试过却又未能成功的反驳,才算是确证或证实。这样实证研究基本上是一个证伪的过程,但与那种一次证伪了就抛弃掉的证伪主义思想完全不同。
2.批判检验的“理性”基础
“技术理性”:倾向于排除道德或价值思考,是一种固执的程式化或技术化的思维方式。
譬如经常被作为解题法宝使用的解题步骤、解题技巧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类技术化或程式化思维训练的集中表现,即把思维做程式化处理,将活跃的思维简化为僵化的程序,以至于应最具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探究性学习”也要遵循固定的程式化步骤,其结果是使探究性学习犹如照方抓药。
危害:程式化、操作性、技术化的思维方式吞没了理性的否定性、超越性与对立的要素,从而使人们的思维路线限定于某种固化的格式,使自明但又沉闷的公式对人的发展造成限制变成可能。
与“技术理性”根本不同:人的理性并不表现在对原则问题不抱怀疑,而表现在永远持怀疑态度;并不表现在执着于据说的公理,而表现在对一切都不想当然。这是通过批判的检验以获取科学知识的人性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根本。
3.真理存在于检验之中
科学理论既不能被完全证实,又不会被彻底否证,因而无论是严格的证实还是严格的否证,都不会使人们从经验中获得好处。毕竟只有对真理进行检验,才可能获得真理,即真理存在于不断检验之中。人的精神活动就其认识的本质来讲,也正是在于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于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求知欲,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识,产生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