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登录/注册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04版子衿)基础学习班--子 衿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主编:吴忠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4年版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导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作为一位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生活技能:听、说、读、写、算。
  学习框架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见诸于官方文件,是在清朝末年。1903年(光绪29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在小学教育课程中设置了“读经”,初等小学堂设置“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设置“中国文学”。自此,“语文”单独作为课程见诸于法定文件,可是名称却不叫“语文”。
  “语文”正式作为课程名称是在1949年。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审编委员会审订中小学课本时,将民国期间小学的“国语”和中学“国文”统一称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名称作了诠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地位与作用:
  1.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艺课程。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是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小学阶段是人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这个最基本的工具
  3.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的重任。语文课程不仅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还承担着人格培养的任务。在基础教育的诸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担负人格教育的任务最直接,效果也最为突出
  4.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累间接生活经验的过程。
  5.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智力活动,因此,语文课程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占有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汉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这门课程的性质问题,时至今日还是颇有争议的。一些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法著作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一个没有被认识的王国”。

  一、“文”与“道”的争论
  “文道关系”大讨论,是围绕语文课程的任务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道为主”展开的,讨论主题直指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
  这场讨论从1959年开始,前后历时3年。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两者都重要。
  1961年12月《文汇报》专门发表社论对这场讨论作了总结。
  这场大讨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是:1963年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同时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大纲的第一句话是:语文学科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
  到了20世纪末,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围绕着语文学科的性质又展开了历时十多年的大讨论。
  有人坚持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是它的附属属性。”
  也有人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就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
  然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一批年轻的语言学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语言现象,复旦大学申小龙首先提出了汉语人文性问题。
  李海林也发表了《语文工具论的批判》,从哲学层面对语文课程的工具论进行质疑和严厉的批评。认为是工具就没有思想,有思想就不是工具。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反映出语文教师在不同思维方法指导下的两种不同追求:
  一种是科学主义的思维方法,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
  另一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法,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前段时期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作了一个总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客观基础还在于人的完整性。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学生应该获得哪些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素养方面
  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地用语言来说教,而是通过课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的事例,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陶冶和正确的道德判断。
  例:《狼牙山五壮士》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例:《赵州桥》
  3.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用全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4.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用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景仰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景仰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二、语文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方面
  作为基础教育中课时比重最大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1.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种自动化动作。它也分两种:积极有益的好习惯,消极有害的坏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具体目标和要求,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养成默读习惯,等等。
  2.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它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会学习”。
  语文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自己“悟”出的。因此,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才是方便、实用而高效的方法。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
  3.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它表现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写进文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问题,更包含着教师改变语文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的问题。

  三、语文能力方面
  能力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一般又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种。语文能力是一种专门能力。语文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还承担着语文专门能力的培养任务,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它反映了课程特性。
  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1.识字写字能力
  识字写字的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这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
  2.阅读能力
  具体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3.习作能力
  具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4.口语交际能力
  具体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
  例:语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判断、概括、分析、推理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什么是创造力?一般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以思维力为核心。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内核,因此,创造力是智力的一个核心部分。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或者说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呢?
  1.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的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
  2.另一个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
  (2)是培养创造想像能力。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3.还有一个方面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其中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心态,执著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大力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么做?崔峦同志说:
  一要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三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本章总结:
  1.小学语文课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核心地位
  2.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人文素养;语文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9年·单选题】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的阐释是( )。
  A.语言文字
  B.语言文学
  C.语言文化
  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2018年·单选题】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表述,认为(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A.人文性与工具性
  B.科学性与人文性
  C.思想性与工具性
  D.工具性与文化性

购买课程后,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直至考后一周关闭!(模拟试卷于考试结束当天关闭)。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01讲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01讲 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
第02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概述
第03讲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04讲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实施建议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材
第01讲 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概述
第02讲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介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01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发展
第01讲 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发展
第六章 小学生语言学习和语感培养
第01讲 小学生语言的学习
第02讲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第七章 小学生语文能力
第01讲 语文能力概述
第02讲 语文能力的构成、形成和培养
第八章 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第01讲 语文学习方法概述、小学生识字的方法
第02讲 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第03讲 小学生习作的方法
第九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第01讲 语文教学设计、学期和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02讲 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
第03讲 课堂板书的设计、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
第十章 识字教学
第01讲 识字教学的意义和任务、识字教学的策略
第02讲 识字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第03讲 识字教学实验
第十一章 拼音、写字教学
第01讲 拼音、写字教学
第十二章 阅读教学
第01讲 阅读教学的意义和目标、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02讲 阅读教学的方法、过程和主要实验
第十三章 习作教学
第01讲 习作教学的意义和目标、习作教学的策略
第02讲 习作教学的过程
第03讲 习作教学实验举例
第十四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01讲 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第02讲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口语交际教学实验举例
第十五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01讲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十六章 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第01讲 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第十七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第01讲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学员问答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自考365”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
报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