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登录/注册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基础学习班--莉莉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
  本书重点梳理了0~6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的主要内容、常用方法、理论依据等。
  全书分为五章,内容覆盖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基本内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和案例分析以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指导。
  
第一章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目 录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理论
  第二节 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
  第三节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第四节 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第五节 运动和身体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理解格塞尔的成熟论
  (二)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三)理解行为主义理论
  (四)理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五)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六)理解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各个理论派别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内容
  1.识记:理论不同派别代表人物和相关实验;
  2.领会:区分不同派别理论的内容;
  3.简单应用:能结合不同理论,实际分析幼儿行为发展的特点和教师的教育指导要点。

第一节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理论

  一、格塞尔的成熟论
  成熟论,又称成熟势力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
  (一)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认为,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是根据基因规定好的顺序,有规律、有次序地进行的。
  双生子爬梯实验(48T、53C、55TC)
  (二)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生物规律)。
  (三)发展的原则
  1.发展的方向性。人类的发展遵循着由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的发展顺序。
  2.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而且对称的两边要保持均衡发展才能发挥有效的机能。
  3.机能不对称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核心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又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时间顺序来决定的。成熟决定了学习的时机,学习只有等待成熟之后才有意义。
  5.自我调节的原则。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快慢的行为周期。
  6.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原则。儿童每进入一个特定的成熟阶段,就会产生一定的行为模式(格塞尔发展量表)。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即是儿童心理性欲的发展。“性”的意义包含了诸如吮吸、撒尿、排泄等我们认为的不属于性的活动。儿童可以通过身体上的某些部分受到刺激而产生快感。弗洛伊德根据这些部位所形成的快感中心,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成了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岁)
性敏感区
行为特点
口唇期
0~1
口、舌、唇
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吮吸、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1~3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节
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
12~18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
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2.童年早期的经验与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些任务,就可能出现心理滞留的现象,弗洛伊德称之为停滞或退化。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同一性渐成说
  该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人类只有解决这个8个主要的冲突才能获得最终的自我同一性。
  表1-1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编号
心理社会危机
重要关系范围
心理社会形式
年龄划分
“信任”对“不信任”
母亲般的人
获取相应给予
0~1 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父亲般的人
保存释放
2~3 岁
“主动”对“内疚”
基本家庭
跟着做,模仿玩
3~6 岁
“勤奋”对“自卑”
邻居和学校
制作东西,把东西汇集起来
7~12岁
“同一性和否定”对“同一性混乱”
同龄群体和他人群体,榜样
成为自己或不成为自己,分享自己
12~18岁
“亲密和团结”对“孤独”
友谊,性,竞争,合作的伙伴
友谊,性,竞争,合作的伙伴
在他人之中迷失和找寻自己
20~25岁
“生殖”对“自我专注”
分配的工作和分享家务
获得生存照料
25~50岁
“整合”对“失望”
人类,我的同类
通过面临过的死亡而存在
50岁以上
  2.学龄前儿童所处三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相对应。因此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人是母亲或者母亲的替代者。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这一阶段发生在2~3岁阶段的儿童早期,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这一阶段儿童和养育者最大的冲突就体现在儿童的排便训练中,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相对应。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发生在3~6岁学前期。主要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与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相对应。

  三、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应该是以可以观察的行为为基础,而非依据人的动机与零意识。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华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刺激一反应模式
  华生提出了刺激一反应(S-R)的公式。所有行为包括复杂行为的本质都是一套反射。
  
  2.环境决定论
  华生认为,刺激是一种物理的或者化学的变化,因此反应也不取决于遗传。甚至,华生将思维、情绪、格等都简化为对刺激的一系列动作反应,遗传并不起决定作用。华生的一句经典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我在我完全控制的环境下去培育,我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1.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斯金纳跟华生一样,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而非意识。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学习),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所谓应答性行为,是一种由特定的刺激所引发的行为。操作性行为则与任何已知的刺激都没有关系,而是有机体自发的行为。
  经典实验:小鼠就学会了饿了要去压杠杆。这是一种行为被奖励后,于是会强化此种行为的例子。
  
  3.行为的塑造
  斯金纳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任何行为的习得都与及时的强化有关系,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可以塑造行为。
  如果儿童做出某一个行为之后,只要得到注意,不管是得到赞扬还是遭到训斥,这个行为都会被强化。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论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对他人的行为以及结果的观察,并且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观察者亲自做出反应,也不需要观察者亲自体验强化作用,观察者只需要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他人的行为所获得的强化作用即可习得新的行为。班杜拉把把这种观察学习的过程称之为“无尝试学习”。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经典实验——BOBO实验:1965年,把儿童分成三组观看成年榜样攻击BOBO玩偶的间断影片。表现与行为测验:a奖励,b无任何行为强化,c受罚;a攻击,b适中,c少。
  2.相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人、人的行为和环境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知识观和发展机制
  1.皮亚杰的知识观
  皮亚杰的知识观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认为知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对客体、表象和符号的一种动作过程。
  2.发展机制
  皮亚杰把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技术称之为图式。关于图式的发展过程,皮亚杰提出了“同化”和“顺应”两个重要的概念。
  同化是指对环境输入进行重组以适应已有图式的过程;(苹果)
  顺应则是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现实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把有机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成了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4岁)
  形式运算阶段——(14~21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依靠看、听、感觉、品尝和嗅的方式去感知周围的世界,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4~8个月,婴儿可以区分自我和外界客体;
  8~12个月,婴儿能够认识客体的永存性。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有所增长,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自我中心性与不可逆性的特点。
  (1)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
  (2)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液体守恒的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掌握了守恒的概念,从而思维也开始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的出现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不再受到直接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的限制,他们可以提出假设并从中得到推论。

  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个人展现的智力技能或者思维模式并不是取决于先天的因素,而是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所带来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智力水平是个体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最近发展区
  教学一方面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也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维果斯基把儿童的发展水平细分为两类: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现有水平和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点
  1.跨文化差异
  2.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
  3.双线的发展
  4.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
  5.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
  6.语言是中心
  7.教育引导发展

购买课程后,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直至考后一周关闭!(模拟试卷于考试结束当天关闭)。

第一章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第01讲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理论
第02讲 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
第03讲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
第04讲 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第05讲 运动和身体发展
第二章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01讲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影响因素概述和理论模型
第02讲 负面养育环境和儿童发展、家庭社会经济状态、养育行为
第03讲 家庭关系、亲子互动
第04讲 儿童个体因素
第三章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第01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第02讲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发育迟缓
第03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一)
第04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二)
第05讲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一)
第06讲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二)
第07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儿童心理行为评估
第01讲 儿童心理行为评估概述
第02讲 0-6岁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
第03讲 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工具和使用指导
第五章 0-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指导
第01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和教育指导概述
第02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和教育指导——案例分析(一)
第03讲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和教育指导——案例分析(二)
第04讲 家庭教育支援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学员问答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自考365”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
报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