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
》专业基础课
》多学科交叉课
》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综合性课程

关于考试
考核目标
》识记(I):识别、回忆或再认有关知识点。(30%)
》领会(Ⅱ):领会知识点和原理,熟悉要点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证。(30%)
》应用(Ⅲ):应用知识点,解决具体的应用性问题。(40%)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四、计算题
√五、论述题
√六、应用题
考试时间:150min
计算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第三章 集中量数
第四章 差异量数
第五章 概率分布
第六章 抽样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第九章 方差分析
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十一章 卡方分析
第十二章 教育测量
第十三章 测验的编制
第十四章 测验的质量分析
第十五章 测验分数的解释与应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认识教育统计
第二节 走近教育测量
第三节 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内容
第四节 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
第一节 认识教育统计
一、什么是教育统计 统计:
统计学: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等多种手段,推断认识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的未来的一门科学。
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中各种事物进行量的统计和分析。
教育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最早作为专门概念使用的“统计”-德-亨瓦尔-《近代欧洲各国国家学纲要》 我国最早的一本“统计学”书籍-彭祖植-《统计学》
二、教育统计的分类
依据统计的功能分为:
描述统计:数据分组;描述数据的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众数)和差异量数(方差、标准差、全距)以简化数据;相关分析。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总体的情况,有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
三、教育统计学的发展历史
19世纪中叶,统计方法开始被多个学科较为广泛地采用。
19世纪末,一些心理学家、数学家开始把数理统计方法引用到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中。(高尔顿;皮尔逊)
20世纪初,统计学开始传到美国,桑代克(E.L.Thorndike)致力于以心理学与统计学为工具来研究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科学化。
20世纪4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在教育研究中比较普遍地应用数据统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教育统计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