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登录/注册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中国现代文学史-曹玉(2011版)基础学习班--曹玉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国家指定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11年版
  主编:丁帆、朱晓进
  课程代码:00537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衔接
  本课程与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联系与区别: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属《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2.《文学史》比《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要求把作品放在文学发展历史中以及作家创作道路中来加以考查,来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地位和价值意义。
  基本考试情况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
  2.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识记20%,领会和简单应用50%,综合运用30%。
  3.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4.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5.100分制,60分及格。
题型题量分值
客观题单项选择题2020
多项选择题510
主观题名词解释312
简答题432
论述题226
  教材概览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第六节 戏剧创作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1928—193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茅盾
第三节 巴金
第四节 老舍
第五节 沈从文
第六节 曹禺
第七节 小说创作
第八节 诗歌创作
第九节 散文创作概况
第十节 戏剧创作概况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1937—194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第四章
50至70年代文学
(1949—197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十七年”的小说
第三节“十七年”的诗歌
第四节“十七年”的散文
第五节“十七年”的戏剧
第六节“文革”文学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1978—2000)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时期的小说
第三节 新时期的诗歌
第四节 新时期的散文
第五节 新时期的戏剧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第六节 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他们除了撰文支持文学革命,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其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与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一辩斥。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开展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发表白话文学创作。
  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是完全现代化的。
  文学团体
  在“五四”以后的短短几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左右着它们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受各种不同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组成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
  各种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
  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是“五四”新文学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国社是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等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
  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
  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
流派地位/特色总结
流派时间成员刊物地位/特色
文学研究会1921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小说月报》“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强调写实主义
创造社1921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留日学生创于日本《创造》季刊 
语丝派1924 《语丝》首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语丝文体:幽默泼辣的小品文
流派时间成员刊物地位/特色
浅草社1922冯至、陈翔鹤等浅草成员基本也是沉钟社成员,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浪漫而悲凉
沉钟社1925《沉钟》周刊鲁迅评价: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团体。
新月社1923志摩、闻一多《新月》月刊受西方唯美主义,倡导新格律诗
学衡派1922梅光迪、吴宓《学衡》杂志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1923章士钊《甲寅》杂志强调复古,否定新文化
  守旧文学势力的反扑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斗争。
  1.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
  2.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在斗争中,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有力,《估〈学衡〉》揭露其“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3.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所办《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
  1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了解】“五四”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始于1917年,截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
  (2)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3)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题材以平民与新型知识分子为主;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
  (3)文学语言获得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4)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了解】台湾新文学运动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
  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
  1920年7月,陈炘在《台湾青年》发表《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这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
  1923年4月《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于1927年移入台湾发行。全部采用白话文,被称为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发表《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两篇文章,深入地提倡文学革命。
  1924年4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
  台湾新文学提倡者开始着手新文学的建设工作。
  他们以《台湾民报》为阵地,介绍大陆的新思潮和作家作品;提出建设新文体的理论主张;提出建设具有台湾特点文化的主张;着手进行新文学的创作。
  本节例题
  【例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新月》
  B.《小说月报》
  C.《创造》
  D.《新青年》
  【例2】“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9年
  【例3】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例4】1917年,陈独秀发表的提倡“三大主义”的文章是( )
  A.《文学改良刍议》
  B.《评新文化运动》
  C.《文学革命论》
  D.《人的文学》
  【例5】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下列最符合原意的表述是( )
  A.以人的生活为材料的文字
  B.视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文字
  C.合乎礼教道德的生活的文字
  D.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例6】1921年夏,创造社成立于( )
  A.东京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例7】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是( )
  A.《新潮》
  B.《语丝》
  C.《每周评论》
  D.《新月》

购买课程后,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直至考后一周关闭!(模拟试卷于考试结束当天关闭)。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01讲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概述
第02讲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第03讲 《野草》、《朝花夕拾》
第04讲 小说创作
第05讲 诗歌创作(一)
第06讲 诗歌创作(二)
第07讲 散文创作
第08讲 戏剧创作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01讲 30年代文学概况
第02讲 茅盾
第03讲 巴金
第04讲 老舍
第05讲 沈从文
第06讲 曹禺
第07讲 小说创作
第08讲 诗歌创作
第09讲 散文创作和戏剧创作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01讲 40年代文学概述
第02讲 国统区文学创作概述、沙汀、艾芜、钱锺书、路翎
第03讲 张爱玲、张恨水、艾青、穆旦、夏衍、陈白尘
第04讲 解放区文学创作
第四章 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01讲 “十七年文学”概述
第02讲 “十七年”的小说
第03讲 “十七年”诗歌、散文
第04讲 “十七年”的戏剧、“文革”文学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1978-2000)
第01讲 新时期文学概述
第02讲 新时期小说概述
第03讲 新时期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一)
第04讲 新时期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二)
第05讲 新时期诗歌
第06讲 新时期散文
第07讲 新时期戏剧概述、沙叶新、高行健
第08讲 90年代戏剧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学员问答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自考365”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