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我的大自考 那段紧张而热烈的日子

2014-01-08 14:05    新安晚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山村教师奇缺。我师范毕业后,以“高学历”分配到家乡的中学教书。这个玩笑,弄得我哭笑不得,因为我的年龄、学识与学生相比,是半斤八两的关系,高大巍峨的三尺讲台,让我望而生畏,我好郁闷。

  幸好,我遇上了“大自考”。

  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报名参考了。我求知心切,一鼓作气报了首次开考的四门学科:哲学、文学概论、形式逻辑和写作,领回了一包沉甸甸的大学课本。一位正在读大三的同学对我说:“你胃口真大!”我哪里知道,这四门基础理论课是大学里半年学的课程,业余自学,谈何容易!

  不幸被这位同学言中。当我啃完那砖头般的课本时,离考试仅剩两个月了。可是,合上课本,脑海里仍是一片混沌。深夜,独坐窗前,静听钟表的“滴答”声,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时间正迈着轻快的脚步溜走,却似千钧重锤敲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我真的好脆弱,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窗外,校园是那样的寂静,同仁们的窗口都还亮着夜读灯光,我心头一热。我清楚,自己到了一个关口,只有咬牙坚持,才能走出困境。经过反思,我终于认清了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也找到了走出困境的出路。原来,我忽略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就像一个游客,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而忽略了导游图,只顾乱闯乱撞。于是,我开始注重教材说明的阅读,从把握目录入手,先看教材分成了几章,每一章分成几节,每一节讲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几个要点,层层剥茧抽丝,思绪沿着教材脉络穿行游走。我成了清醒的阅读者,终于尝到了自学的甜头。闪烁的智光、思辨的色彩,给了我无穷的愉悦。当时,乡村中学的教学任务很繁重,自学的道路很艰辛。每天,我忙好教学任务,就开始夜读,凌晨才上床睡上三、五个小时。有时,累了倦了,就伏案打个盹了事,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有时竟闹出把墨水当茶喝的笑话来,真的是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了。清晨和黄昏,田间小路上,河边的草坪上,柳林里,到处是我们晨读晚读的身影,曙光晚霞辉映着我生命中的一段珍贵的时光。

  临考前,我常常合上课本沉思,思考着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着学科之间的异同,尝试用自己熟悉的例子,替换教材中。我惊奇地发现,在我心里,课本有时变得很薄,有时变得很厚,我仿佛徜徉于一个自由王国里。(转自 自考365)

  考试的头一天,考生云集,满街是风尘仆仆的身影,旅馆爆满。入场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大门两旁、考场四周立着威严的警察,让我读出了“大自考”的庄严;人流如潮,工农商学兵,应有尽有;三世同堂、夫妻同阵、“父子兵”,比比皆是;下到阳光少年,上至古稀老人……“大自考”,大气磅礴的场面,让我看到了中兴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带着莫名的感动,走进了考场。

  “大自考”是极严格的考试,命题、组考、阅卷、管理,中规中矩,毫不含糊。不到一个月,成绩发榜公布,我报考的四门课程,全部通过,其中有三门居然是九十分以上,这为我以后的自学奠定了基础。从专科段到本科段,二十多门课程,我一帆风顺,一气呵成,成为了“大自考”的幸运儿。更幸运的是,“大自考”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磨炼了我的意志,养成了我读书的习惯,让我受益终身。

  前不久,一名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文章描述了他从法兰克福机场到上海航程中看到的一幕幕:中国人或穿梭购物、或大声谈笑,或发短信、刷微博、打游戏,而德国人基本在安静地阅读。他说“这不是我的苛责,未来的中国人可能要为此而付出代价。”

  读罢,我夜不能寐,深感一个时代的兴衰与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息息相关。是的,几十年的沧桑巨变,让穷怕了的国人腰里有了钞票,开始沉迷于金钱,沉醉于享乐。可是,长此以往,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我因此时常怀念“大自考”那段紧张而热烈的日子。

  编辑推荐:

  自考网上大学 自考生在这里聚集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让自考之路更容易

分享到:
相关资讯
更多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