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0 11:03 北京考试报
走进张昭华的家,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北京自考的微型博物馆。北京自学考试的第一张准考证,北京自学考试颁发的第一张毕业证,还有第一代自考人的记忆,都珍藏在这间几十平米的房间里。
第一次
走进自考考场
在一张已经发黄的旧纸上,写着“自考考场东安门190中学023号”的字样,这是张昭华拿到的第一张自考准考证。1981年6月7日,2686名第一批北京自考生走进北京自考首次开考的考场,参加这项全新的考试。他也是其中的一位。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天终将被中国教育史所铭记,但是他知道,为了能走进高等教育的门槛,他已经足足等了16年。
时光退回到196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张昭华就被分配到了邮电部设计院参加工作。领到聘书的前一天,他收到的是高考落榜的通知书。张昭华虽然不是尖子生,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打下了不错的底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迅速完成自考学业的原因之一。可当时的高等教育资源何其匮乏,考上大学远远不像今天这般容易,他也只能无奈地与大学失之交臂。从高中毕业到参加自考,其间的16年,他把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深埋在心底。
小时候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的张昭华,记忆里总是有个背影——那是他的父亲,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虽然父亲常年在外地教书,很少有机会回家,但他也像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希望孩子能把书一直念下去。家人的期望,张昭华从没有忘记。而参加自考时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父亲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正是带着一种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归属感,和一份对知识的崇敬之情,张昭华第一次走进了自学考试的大门。
第一个
拿到自考毕业证
0200001,这是北京自学考试颁发的第一张本科毕业证书的登记号,而这张证书就属于张昭华。在他看来,第一位自考本科毕业生的荣耀,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巧合,但这却与他的奋斗密不可分。他不但属于第一批从北京自考起跑线出发的人,还是第一批冲过终点线的人之一。
从《北京自学考试报》里获知考试指定教材的目录后,他才买来教材开始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资料,更没有“历年试题”可以参考。在张昭华看来,“打下”自考没有捷径可寻。复习时,他每本教材都至少要过四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精读,第三遍自己归纳重点,第四遍抄书。无数个青灯掩卷的夜晚后,胜利的曙光离他越来越近,直到自考的最后一年,他同时攻克7门课程,完成毕业论文,获得毕业证书,顺利“打下”自考。“3年就考完所有课程,这比上大学还快啊。”第一张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承载着他梦寐以求的喜悦。
第一批
从自考走向终身学习
生活工作中,张昭华为人低调谦虚,不喜欢处处和别人“争第一”。单位评定职称时,论资历,论学历,论文章发表数量,张昭华本有资格被优先考虑,但是他每次都会把机会让给学历更高的年轻人。毕业时已经38岁的张昭华始终淡薄名利,他认为,通过自考拿到学历,固然对工作十分有帮助,但最重要的是,自学考试让他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独立思考。自考对他而言,与其说是为改变命运,不如说是为了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让人生走上终身学习的更高境界。
张昭华学自考时并不只是死读教材,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长期广泛的阅读上。谈起文学,张昭华对从新中国成立到而今的文学局面都了然在心。谈到当代文坛时,张昭华不无遗憾地感慨:“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变了,多是追求短平快的东西。”
现在,张昭华每天都要趴在电脑前几小时,阅读人物传记,获取不同领域的各类信息。“现在这个时代,各类信息铺天盖地,但他们说的都对吗?我有我自己的判断。”在张昭华看来,独立思考,是他参加自考时养成的习惯。没有老师辅导,学习就变成了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一切问题都要通过自己的思索搞定。自考毕业后,张昭华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认为,这与第一代考生“纯自学”的学习方式有关,只有在自学中,人才能真正激发出学习的自觉,获取不断学习的动力,养成学习的习惯。这些是他通过自考获得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0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