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自考学历培训

25年自学路 见证了他的奇迹

2013-06-03 14:57    连云港招生考试信息网

  从中师到本科,从小学教师到专科教师,从普通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并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受到李源潮等领导的接见。这一切奇迹都发生在灌南县初级中学校长梁杰身上,他用25年自强不息、主动作为的自学经历告诉人们,只要你足够努力,下一秒的奇迹就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他被“逼”上自考这条路

  1985年7月的一天,一张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普师班录取通知书让他所在的乡村沸腾了,海西古国东南一隅的小村上又诞生了一位“大学生”。据说,当时他也兴奋不已,毕竟班上能考上师范的只是少数。面对乡亲的祝贺,此时他还不知道未来道路的艰辛与坎坷。“没办法,当时的视野就是那么大,我能看到的就是头顶那么点天空。你说是井底之蛙也行。”面对笔者,他很实诚地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后来的教学中他很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视野决定长度,视野也决定高度”,他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其实都是由视野决定的”。

  刚到学校,他就不高兴了,这所学校不教英语,原本英语还不错的他本来打算学好英语以便继续深造的。怎么办?他和班里几个同学一起买了高中英语教材,开始了第一次有计划也是有始无终的自学。虽然只是学完了第一册,但这一基础却为他后来通过英语职称考试打下了基础。1998年的中称英语,2003年的高称英语,他就是凭这点基础硬攻下来的。高称英语竟然获得了117分的好成绩(总分120分)。师范生活是紧张的,在基本的功课之外,成天要忙“三字一话”,可是与初三相比,时间还是太多了。从普二起,梁杰老师喜欢上了文学,他购买了《中国文学史》开始自学。有一段时间,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宋词,没事就看,就背,优美的中国古代文学让他如痴如醉。“书中有真,书中有美,书能引领人前行”,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28年后,他就带领全校语文老师创建了“连云港市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基地”,努力为千万灌中学子营造了书香的成长环境。

  三年的学习生涯过去,知识丰满了,筋骨却依旧消瘦,这一苗条的身材一直保持到现在。有同事笑言,减肥还有一招,就是读书,梁校长就是很好的广告模特。

  1988年7月,普师毕业后,梁杰老师带着强烈的希冀回到了故乡小学任教。他虚心求教,向老师教学习;不耻下问,同学生讨论;如饥似渴,向书本要知识。任教不到一年,他便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领导眼中的好青年。

  可身为教师的他总感到不满足,成为“大学生”去念个本科依然是他的追求。别看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那个时候想读书也不容易,脱产进修是条路,可那个待遇他享受不到,函授是条路,可当时教育局有规定,小学教师没有资格。就在他无限苦恼的时候,1988年年底,他从同事处偶然得知国家开辟了自学考试这一途径,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咨询、报名,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自学。如果不是梁老师亲口告诉我,我真不敢相信,读个书竟是如此不易。真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硬把他给“逼”上了自考这条路。

  拿到课本后他才知道自学的难处。没有老师指导,没有资料参看,除了舍友外几乎没有同伴,完全*自己,其难度可想而知。至今,他仍念念不忘自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情形,两个人只有一本书,内容多到上千页,翻开书本,一色的繁体字,别说考试,连文章都没有办法读下去,怎么办?为此,他与舍友开始了独特的学习,抄书,把文章用毛笔抄下来,贴到墙上,一篇一篇背。寒来暑往,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硬是以惊人的毅力熟读了《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许多文章。他仅用两年半时间(这多出的半年还是因为报名有误),顺利通过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科自学考试,拿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凭”。当大家都在赞叹不已时,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的苦与累。“《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当时真是这样,遇到问题连找个请教都找不到”,他说。

  他是“自考精神”的践行者

  他的优秀被领导看在眼里,1991年9月,他被调进百禄中学,那个他曾经奋斗了三年的地方。因为苦于无人辅导,第二年,他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函授。1995年2月,还在求学中的他又被灌南县进修学校的领导慧眼识中,被调入当时灌南县的最高学府,承担中师普通话训练和大专教师自考辅导任务。走进教室,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压力。那些学生,大的五十出头,小的也在二十开外,年龄优势没有,知识优势也未必存在。怎么办?现实逼着他再次走上了自学之路。大专自考,他承担的第一门课程是《形式逻辑》,这门课中师只开过《逻辑初步》,内容则是简而又简,连逻辑方阵都没有。当年他自己自学时就是*着中师的底子过去的。现在要做教师了,于是他把学校的图书馆找了个遍,找到了几本《逻辑》教材,在全部翻看之后终于大致理解了内容,可要上台讲课还不行。于是他又继续寻找,终于在朋友那里见到了金岳霖先生主编的《形式逻辑》,也终于弄清了《形式逻辑》的来龙去脉。其后,他辅导的《形式逻辑》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形式逻辑》只是第一步,古代文选、语文教材教法,一门课接着一门课,每一门课都是挑战,每一门又都得应战。他就这样在自考“自强不息”精神指引下,一本书一本书看下去,一直看到他和学校图书管理员一样熟悉学校藏书,一直看到他成为学员心中“知识渊博、谈吐优雅、才华横溢、勇于担当”的优秀教师。直到现在,当年进修学校毕业的学员提到老师,还对梁杰老师赞不绝口。

  然而,对知识永不满足的梁杰老师却又在向更高起点迈进,1997年9月,他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进修班,开始见识研究生的学习内容。虽然最终只获得一纸“结业”证书(英语成了这一时代人的软肋),可他的视野却更加开阔。

  “自学的真正意义是培养了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主动作为的精神”,说到自学,梁校长显然是很有心得,“我们当年参加自学考试,其实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

  他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1999年9月,他又跨进灌南县高级中学的大门,望着这所他少年时梦想的学府,他感慨万千。从没有高中求学经历的他而今却成为了一名高中老师,更高的教学要求“逼”着他开始醉心课堂,潜心课改的研究。

  走进课堂,课怎么上?他苦苦思索。他想到自己当初在教学条件极其简陋情况下,硬是凭着自学才成为村里人眼中的“大学生”的,他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当尤为重要,于是他就按照这一思路设计教案,结果课堂教学大获成功,多次荣获省市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历次期中期末以及高考检测中,他所任教的班级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的教学深得同学的喜欢,家长的信赖。

  梁杰老师投身教育的这些年,正处于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反思的时期。他一直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主动作为的姿态投身于课改的大潮之中。他从叶圣陶的小说、散文入手,一直专研到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进而对中国语文教育史尤其是近现代语文教育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专业研究者之一。2004年8月,他的第一本专著《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述》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借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至于新课改、至于我国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二部专门探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著。

  然而,他给人的惊喜远不止此。他继第一本专著出版之后,又开辟了第二块研究领域——讨论法研究。这一次的研究长达八年,中间的难度可想而知。白天授课之余,他便查找典籍、走访名家、收集资料,晚上,他独处书房,潜心苦读,圈画记录。仅一套25卷本的《叶圣陶集》就被他读了不知多少遍,做了厚厚一沓读书卡片。他从讨论法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模式、教学效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发表了《讨论法的理论探索》《叫好,还要叫座——讨论法的再探索》等一系列文章,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可以说,无论是从研究的深度,还是从研究的广度,他都是在我国讨论法研究领域走的很远的一个。2011年4月,专著《讨论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探讨讨论式教学法的论著。

  2010年3月20日,因为高强度的教学及管理工作、长时间的读书写作,导致了视网膜脱落。在南京手术期间,他还不断通过电话与师生交流,他所任教的班级与分管的年级在2010届高考中书写了灌南教育新的辉煌。

  卧床休息还不到两个月,他又被县委组织部任命为灌南县初级中学(即原“灌南中学外国语学校”)校长。接任后,他带领全校师生锐意进取,勇于实践,提出“博爱情怀,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借师生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公民教育”,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成功创建了“连云港市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基地”,使一所薄弱学校变成灌南教育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在梁杰校长到我校之前,他已经是大名鼎鼎,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还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我们好多人对他都抱有仰视的感觉。在与梁杰校长相处的一年里,我们愈加真切的感受到他的超前与智慧,也看到了他平易踏实的另一面。不惑之年的他曾感慨的说道:“我的白发全是当校长一年所得。”锐意改革,砥砺创新,在如今的年代,真正能觉醒于教育之林的校长太难得。

  近来,他又把研究重点扩大到语文教育教学的客观确定、文本分析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微观把握上,陆续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梁杰老师以一名人民教育家的博爱情怀,一年又一年的奉献于灌河大地。以自强不息、主动作为的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与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分享到:
相关资讯
更多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