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1
课程名称:体育史
课程代码:0501
一、课题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体育史学是研究体育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属社会科学的范畴。体育史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史》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学科。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和探索体育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规律的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增长体育历史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开阔眼界,献身体育事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服务。
课程基本要求: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考察体育物质形态、体育制度、体育风俗、体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四者之间和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 要重视历史资料的收集。只有全面地占有资料,才能真实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和深刻地认识体育演变的规律。
3.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4. 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体育史,要力求做到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指导体育实践,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5. 自学要与作业、参观、辅导、讨论等形式相结合;教材学习与体育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和区别
体育史是通过研究体育的自身组成、体育和社会其他现象的关系来描述体育运动发展的轨迹,探讨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一门体育理论课程。历史学、文化学、哲学、考古学的发展,为体育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主要是历史学和奥林匹克文化概论,它们是学习体育史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第三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体育、第五章 封建社会中期的体育、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上)、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体育、第十五章 外国古代体育 第十六章 外国近代体育。本课程的难点是:认识和理解体育演变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用体育史学知识指导体育教育实践,学以致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明确体育的起源问题,了解萌芽状态的体育情况;结合体育起源的多种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结合我国原始社会体育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悠久历史,强化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体育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二、体育的起源
第二节 萌芽状态的体育
一、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 二、原始军事训练活动 三、原始娱乐活动 四、原始医疗保健活动
(三)考核知识点
1. 体育的起源。
2. 萌芽状态的体育。
(四)考核要求
1. 体育的起源。
(1)识记:关于体育起源的种种学术观点。
(2)领会:体育的"根"和"源"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劳动生活实践之中。
2. 萌芽状态的体育。
(1)识记:原始社会萌芽状态的体育孕育在:原始教育、原始军事训练活动、原始娱乐活动和原始医疗保健活动四个方面。
(2)领会:萌芽状态体育的特点;神话与传说是古代人民的口头文学,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反映的内容,现在看来虽然有些离奇,但都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和分析有关神话与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体育的某些端倪,有助我们进一步探讨萌芽状态体育的概貌。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把握西周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了解奴隶社会时期军队训练和祭祀、宴乐活动中的体育内容;了解养生思想的产生。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一、奴隶社会的学校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第二节 军队中的武艺训练
一、车兵的训练 二、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
第三节 祭祀宴乐中的体育
一、乐舞 二、礼射
第四节 养生思想的产生
(三)考核知识点
1.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2. 军队中的武艺训练
3. 祭祀宴乐中的体育
(四)考核要求
1.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1)识记:"六艺"的含义;"五射"、"五御"的含义;西周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
(2)领会:西周学校体育的基本特点。
2. 军队中的武艺训练
(1)识记:贵族成员才有资格担任车兵;"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田猎的四季名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2)领会:象舞;先马走。
3. 祭祀宴乐中的体育
(1)识记:礼射的种类;礼射的目的。
(2)领会:乐舞的健身意义;礼射是古代竞技体育活动。
第三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体育与夏、商、周的官学体育的区别;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军事体育和养生主张及实践活动;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体育的第一次高潮的历史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一、孔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二、荀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三、墨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四、李悝、商鞅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五、老、庄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第二节 军事体育的大发展
一、步卒的训练 二、骑兵的训练 三、水军的训练
第三节 娱乐体育的发展
一、蹴鞠 二、竞渡 三、投壶 四、秋千、飞鸢、弄丸、棋戏
第四节 养生实践和养生理论
一、养生实践活动 二、养生理论的产生
(三)考核知识点
1. 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2. 军事体育的大发展。
3. 娱乐体育的发展。
4. 养生实践和养生理论。
(四)考核要求
1. 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1)识记:孔子遵"礼"的体育思想和扬"礼"的体育实践;荀子快乐体育的倡导者;墨子开武侠之先河。
(2)领会:孔子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受教育者克已复礼;墨子的体育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侠义精神。
(3)简单应用: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体育与夏、商、周的官学体育的异同。
2. 军事体育的大发展
(1)识记:步兵的训练项目;水军的训练内容。
(2)领会:拓关;超距;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3. 娱乐体育的发展
(1)识记:蹴鞠;竞渡;秋千;飞鸢。
(2)领会:投壶从礼射演变而来的原因、过程。
4. 养生实践和养生理论
(1)识记:关于导引的最早记载;导引;《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原则;三种养生的主张。
(2)领会:熊经鸟神;精、气、神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坐忘。
第四章 封建社会前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深刻理解秦汉以后学校体育衰落的原因;领会这一时期军事武艺衍变的背景;了解这一时期导引养生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学校体育的衰落
一、教育思想的演变 二、学校体育的衰落
第二节 角抵百戏和民俗节令中的体育活动
一、角抵百戏中的体育活动 二、民俗节令中的体育活动
第三节 军事武艺的衍变
一、骑射的发展 二、远离实战的剑术 三、习手足的手搏 四、练武士的蹴鞠
第四节 导引养生的发展
一、帛画《导引图》 二、华佗"五禽戏" 三、吐纳行气 四、却谷服食
(三)考核知识点
1. 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学校体育的衰落。
2. 角抵百戏和民俗节令中的体育活动。
3. 军事武艺的衍变。
4. 导引养生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1. 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学校体育的衰落。
(1)识记:统治阶级教育思想演变过程。
(2)领会: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为重文轻武;这一时期教育思想所发生的变化及学校体育衰落的原因。
2. 角抵百戏和民俗节令中的体育活动
(1)识记:(1)角抵是秦始皇禁民习武的产物;(2)角抵戏大发展时期。
(2)领会:角抵、角抵戏、百戏之间的关系;秦汉时期角抵戏兴起的原因。
3. 军事武艺的衍变
(1)识记:蹴鞠起源的传说和根据。
(2)领会:建长立平,其列有常;李尤写《鞠城铭》的目的;《鞠城铭》的现实意义;秦汉时期军事武艺发展变化的原因。
4. 导引养生的发展
(1)识记:《导引图》;五禽戏。
(2)领会:行气;却谷服食;《黄帝内经》。
第五章 封建社会中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隋唐时期娱乐体育发展的情况及勃兴的原因;了解并认识唐代武举制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唐代中日、中印体育交往的历史;结合唐代辉煌的体育盛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娱乐体育的勃兴
一、各类球戏 二、其它活动
第二节 军事武艺的发展
一、射艺的发展 二、武举的创立 三、寺院的习武 四、民间的习武
第三节 玄、道、医、佛与养生
一、玄学与养生 二、道教与养生 三、医家与养生 四、佛家与养生
第四节 中外体育的交往
一、中日的体育交往 二、中朝的体育交往 三、中印的体育交往 四、中国与东罗马的体育交往
(三)考核知识点
1. 娱乐体育的勃兴。
2. 军事武艺的发展。
3. 玄、道、医、佛与养生。
4. 中外体育的交往
(四)考核要求
1. 娱乐体育的勃兴
(1)识记:大唐三百年,是中国古代体育最辉煌的时期;击鞠;马球图;相扑朋;魏晋以来围棋的发展变化。
(2)领会:唐代体育兴盛的主要原因。唐代许多帝王都喜爱击鞠的原因;唐代蹴鞠多样的踢法。
2. 军事武艺的发展
(1)识记:武举制始立年代;武举考试的内容。
(2)领会:唐代实行武举制的意义与影响。
3. 玄、道、医、佛与养生
(1)识记:葛洪的养生方法。
(2)领会:葛洪的养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中外体育的交往
识记:唐代中日体育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第六章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深刻认识理学思想对学校体育产生的危害;认真把握颜元的体育教育思想和主张;理解宋明时期市民体育兴盛的外在表现及内在原因;了解封建社会后期道教养生有哪些新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变化
一、武备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二、理学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三、明清之际学校体育思想的新变化
第二节 武艺的新发展与武术体系的形成
一、武艺的新发展 二、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发展
一、都市体育活动的兴盛 二、传统体育活动的变化
第四节 养生理论与养生术的发展
一、养生思想与著述的繁荣 二、导引术的大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1. 学校体育的变化。
2. 武艺的新发展与武术体系的形成。
3. 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发展。
4. 养生理论与养生术的发展。
(四)考核要求
1. 学校体育的变化
(1)识记:封建社会后期,各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武备,对学校体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颜元的教育实践;颜元的教育培养目标。
(2)领会:理学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颜元的体育教育思想及主张。
2. 武艺的新发展与武术体系的形成。
(1)识记:教头;贵由赤;翘关;武术的两大流派:少林派和武当派;
(2)领会: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3. 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发展
(1)识记:宋元时期出现了民间体育组织——"社"; 蹴鞠在宋以后,个人控球的白打更加流行,到了清代,演变为踢毽;宋以后,摔跤从角抵戏中独立出来。
(2)领会:锦标社;英略社;圆社、齐云社;瓦舍;捶丸;捶丸与高尔夫球;《角力记》。
(3)简单应用:马球在清朝消亡的原因;宋明时期市民体育兴盛的表现及其原因。
4. 养生理论与养生术的发展
(1)识记:金、元、明、清时期出的许多养生专著;北宋至清代创编了大量导引术;十二月坐功;(2)八段锦;(3)易筋经。
(2)领会: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道教养生的新发展。
第七章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把握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了解新教育制度确立的标志和学校体育初步实施的情况;了解清末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及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一、洋务运动与西方近代体育 二、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近代体育 三、早期教会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四、基督教青年会与体育
第二节 新教育制度和学校体育的确立
一、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学校体育的初步改革 二、体育师资的培养
第三节 早期体育团体和运动竞赛
一、体育团体的出现 二、早期运动竞赛
第四节 清末的传统体育
一、军事斗争中的传统体育 二、新、旧教育中的传统体育 三、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
1.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2. 新教育制度和学校体育的确立。
3. 清末的传统体育。
(四)考核要求
1.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1)识记:1862年,洋务派开始编练新式军队;19世纪末,清军大都以练洋操为主;洋务运动中建立的新式学堂,一般都设体操科;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始于洋务运动;维新派宣传西方近代体育思想;革命派大力提倡近代体育;教会学校体育的特点及影响;基督教青年会与传播近代体育。
(2)领会: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维新派的体育言论要点;我国最早使用"体育"一词的人;革命派的体育主张;洋务派在引进西方近代体育中发挥的作用;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传播西方近代体育中做的工作。
2. 新教育制度和学校体育的确立
(1)识记:清政府1902年和1903年先后颁布了两个近代学制;体操科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体操科的教学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1905年以后,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和专业大量出现。
(2)领会: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后未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得到了普遍实施的史实与原因。
3. 新教育制度和学校体育的确立
(1)识记:20世纪初,中国人办的西方近代体育团体陆续出现;1910年,上海基督教育青年会在南京发起组织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2)领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辛亥革命后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原因。
4. 清末的传统体育
(1)识记:鸦片战争后,传统武艺仍在军队和民间普遍运用;清政府1901年废除武试;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2)领会:传统武艺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体育仍在民间广泛流行。
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上)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深刻认识蔡元培、毛泽东、恽代英、杨贤江的体育思想;正确理解兵操废止的意义和自然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一些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
一、蔡元培的体育教育观 二、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 三、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四、扬贤江的体育思想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变化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一、学校体育的变化 二、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一、国内的运动竞赛 二、参加国际性的体育竞赛 三、全国性体育组织的建立
(三)考核知识点
1. 一些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
2. 学校体育的变化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3.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4. 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四)考核要求
1. 一些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
(1)识记:蔡元培的体育思想;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2)领会: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反对选手体育,提倡大众体育。
2. 学校体育的变化
(1)识记:双轨制体育;1923年,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自然体育思想。
(2)领会:兵操废止的意义;出现双轨制体育的原因;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的原因;自然体育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及代表人物。
3.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1)领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增设体育科,是中国南方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机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创设体育专修科,是中国北方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机构。
(2)领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1949年南京高师先后更名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体育系,22年的毕业生仅241人,北京高师后更名为北师大的体育系,22年的毕业生仅272人。
4. 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1)识记:1914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全运会;1924年在武昌召开第三届全运会;第三届全运会是中国举办全运会之始;中国参加十届远东运动会,以第二届成绩最好;1924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标志着中国人收回了体育主权。
(2)领会:从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全运会由中国人自己举办;从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开始,中国参加或举办远东运动会不再借助外国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全体成员都是中国人。
第九章 中华民国时期体育(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国民党时期政府体育机构的建立和体育法规制订的情况;了解旧中国各届全运会、大区运动会的概况;深刻反思旧中国参加奥运会及远东运动会的历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体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体育法规的制订
一、体育管理机构的建立 二、中央国术馆及国术馆系统的建立 三、体育法规的制订
第二节 学校体育及体育专业教育
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二、体育专业人员的培训
第三节 体育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及发展
一、国内体育竞赛活动 二、参加国际性体育竞赛活动
第四节 日伪统治区的体育
一、日伪统治区的体育机构 二、奴化教育中的学校体育 三、伪满的体育专业教育 四、日伪统治区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考核知识点
1. 建立体育管理机构。
2. 制订体育法规。
3. 重视学校体育。
4. 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5. 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及发展。
6. 日伪统治区的奴化体育。
(四)考核要求
1. 建立体育管理机构
(1)识记:1927年12月在大学院(1929年改称教育部)内设立体育指导委员会;1932年成立的教育部体育委员会;1933年,为了检查督促体育法规的实施,教育部设置了体育督学;国民党、三青团、军队也相继建立了体育管理机构;中央国术馆的宗旨;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考试。
(2)领会:1932年成立的教育部体育委员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正式的体育行政机构;中央图术馆的宗旨是: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国术馆系统的形成,对中国武术做出的贡献。
2. 制订体育法规
(1)识记:1929年4月16日正式公布《国民体育法》。
(2)领会:1932年8月通过了旨在贯彻《国民体育法》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1941年又对《国民体育法》进行修订,并公布了《修正国民体育法》。
3. 重视学校体育
(1)领会:教育部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了影响;教育部于1936年出版发行了24册《体育教授细目》,这一套中小学体育教材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中小学体育课本。
(2)领会:《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对后世产生的影响;24册《体育教授细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 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1)识记:新设不少体育专业学校和大学体育系科;保送学术兼优体育人员分赴国外留学体育;举办训练班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2)领会:从清末至1949年,全国体育专业毕业人数仅一万人左右。
5. 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及发展
(1)识记:第四届全运会1930年在杭州举行,这是国民党政府举办全运会之始;第五届全运会1933年10月10日在南京举行;第六届全运会1935年10月10日在上海举行;第七届全运会1948年5月在上海举行;1927年召开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承办,全体职员都是中国人;中国参加第9届和第10届远东运动会,也都是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负责组团;1922年王正延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中国派刘长春一名运动员参加第10届奥运会;1936年8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派出的69名运动员,仅一人达到及格赛标准,但国术表演获得意外好评;1948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14届奥运会上,派出的33名运动员,全部在预赛中淘汰。
(2)领会:第四届全运会原定1929年在广州举行,后因1930年要在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才改在杭州举办;教育部1935年3月11日颁布《全国运动大会举行办法》,使运动会更趋规范;远东运动会在马尼拉举行第10届后不得不宣告解散的原因;第十届奥运会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事先教育部就宣布不派遣运动员参加;教育部后来又同意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面募捐,组成代表团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原因;在第11届奥运会期间,国术表演获得了意外的好评。
6. 日伪统治区的奴化体育
(1)识记:伪满政权管理学校体育的最高机关是文教部教育局,管理社会体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民生部,执行业务的机构是大满洲帝国体育联盟;在日伪统治区虽建立了体育机构,培养了一批体育师资,开展了学校和社会体育活动,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运动竞赛,但都是由日本人操纵,为日本侵略政策服务。
(2)领会:大满洲帝国体育联盟的总裁、理事长等官员均由日本人担任;1938年,伪满州国体育课使用的教材全部照搬日本;日伪统治区的体育系科,主持者大多数是日本人;日本军队侵占中国各大城市后,日伪统治区便会为此举行庆祝性运动会。
第十章 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苏区体育和陕甘宁边区体育的特点;深入总结人民军队开展体育活动的历史经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苏区的体育
一、苏区体育的指导方针 二、苏区体育的发展概况 三、中央苏区红军中的体育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体育
一、陕甘宁边区的体育 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体育
第三节 解放区的体育
(三)考核知识点
1. 苏区体育。
2. 抗日根据地体育。
(四)考核要求
1. 苏区体育
(1)识记:苏区的体育方针以及苏区体育的特征;苏区学校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特别注意把军事训练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2)领会:1933年5月30日在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这是苏区时期唯一的一次"全运会",会后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
2. 抗日根据地体育
(1)识记:陕甘宁边区体育的基本方针;1942年成立延安新体育学会;1941年,毛泽东题词"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1942年9月1日在延安召开了"九一"运动会;1942年9月9日朱德题词:"运动要经常";1941年春延安青年干校创办体育训练班,后并入新成立的延安大学体育系。
(2)领会: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1942年延安"九一"运动会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运动要经常;八路军中体育运动开展最好的是120师。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深入理解新中国初创时期体育方针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了解新中国初创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了解新中国初创时期竞技体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体育方针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一、体育方针的确立 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 三、体育师资培训
第三节 群众体育的兴起
一、厂矿机关职工体育的兴起 二、农村体育的兴起 三、军队体育的兴起
第四节 竞技体育的初步发展
一、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比赛活动 二、体育竞赛制度的建立
(三)考核知识点
1. 体育方针的确定。
2. 体育管理体制的确定。
3.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4. 群众体育的兴起。
5. 竞技运动的初步发展。
(四)考核要求
1. 体育方针的确定
(1)识记:1949年9月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确立了体育方针。
(2)领会: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 体育管理体制的确定
(1)识记:1949年10月,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体育工作最早由共青团中央负责;1952年11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贺龙为主任;1954年5月4日国家体委学习苏联,向全国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
(2)领会:成立国家体委;第一套广播体操;劳卫制。
3.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1)识记:毛泽东先后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1952年教育部开始设置体育处;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52年教育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两学时;1956年,高等教育部修订了第一个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1952年,以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为主体的华东体育学院在上海成立。
(2)领会:学校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原则。
4. 群众体育的兴起
(1)识记:195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体育部;1955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新中国的农村体育方针;新中国的农村体育工作由共青团组织负责;1953年在广州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学校;195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举办首届体育运动会。
(2)领会:新中国的农村体育工作由共青团组织负责。
5. 竞技运动的初步发展
(1)识记: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来华访问,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体育团队;1949年中国学生篮球队出访布达佩斯,它是新中国第一支出国代表队;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声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体育组织;1954年国际奥委会第49届会议,确认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
(2)领会: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了40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到达时间是闭幕式的前一天;从1958年起,我国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
第十二章 曲折发展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充分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对巩固学校体育地位的重要意义;了解大跃进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造成的危害;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竞技体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背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一、学校体育地位的巩固 二、"体育大跃进"对学校体育的冲击 三、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发展
第二节 群众体育的曲折发展
一、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 二、大跃进对群众体育的危害和影响 三、群众体育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竞技体育的"马鞍型"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第一个高潮 二、竞技体育的一度低潮 三、竞技体育的第二个高潮
第四节 体育科研和体育宣传工作的起步
一、体育科研工作的起步 二、体育宣传工作
(三)考核知识点
1. 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曲折发展。
2. 竞技运动的曲折发展。
3. 体育科研与宣传工作的起步
(四)考核要求
1. 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曲折发展
(1)识记:党的教育方针;体育在学校中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学校教育中的三育之一;体育大跃进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冲击;1961年两报开展了体育课的学术讨论;1964年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格局初步形成;大跃进对群众体育的危害和影响。
(2)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对巩固学校体育地位的意义;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与1958年的大跃进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造成的危害。
2. 竞技运动的曲折发展
(1)识记:1959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第一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出席了这次运动大会;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1965年举行了第二届全运会。
(2)领会:体育的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但第一届全运会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 体育科研与宣传工作的起步
(1)识记:1958年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1959年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成立;196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1950年创办《新体育》杂志;1957年创办英文版《中国体育》杂志;1958年创办《体育报》。
(2)领会:《新体育》和《体育报》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深刻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造成的严重危害;认真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体育畸形发展的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教育的扭曲变形
一、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 二、劳动课替代体育课 三、无政府状态对学校体育的损害 四、学校体育的转机和反复
第二节 畸形发展的群众体育
一、城市职工群众体育活动状况 二、农村体育活动的一度畸形"兴盛"
第三节 竞技体育的"瘫痪"和初步复苏
一、竞技体育的全面"瘫痪" 二、竞技体育的初步复苏和反复
(三)考核知识点
1. "文革"中学校体育遭到破坏后的状况。
2. "文革"中群众体育的畸形发展。
3. "文革"中竞技运动遭到破坏后的状况。
(四)考核要求
1. "文革"中学校体育遭到破坏后的状况
(1)识记:1967年军训代替了体育课;1969年体育课更名为军体课;以劳动课替代体育课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组织体育教学而"放羊"的现象相当普遍;1973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对学校体育从无序走上有序起到了推动作用。
(2)领会:"文革"中把体育课更名为军体课,是极左思潮的产物。
2. "文革"中群众体育的畸形发展
(1)识记:"文革"初期职工体育消失,1971年后出现转机,但以后又流于形式;农村体育活动一度畸形"兴盛".
(2)领会:"文革"中农村体育活动一度兴盛的原因。
3. "文革"中竞技运动遭到破坏后的状况
(1)识记:1966~1971年初,我国体委系统处于全面瘫痪状态;1971年我国竞技运动开始复苏;1974~1976年,在极左思潮的控制下,我国竞技运动队伍反复遭到破坏,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领会:"5.12"命令;乒乓外交。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把握体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科技兴体"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调整改革
一、体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体育体制的调整改革 三、两个战略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四、《体育法》的公布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一、中小学体育地位的提高和加强 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和发展 三、中小学体育达标率的提高和业余训练的加强 四、高等院校体育的加强和发展
第三节 群众体育的勃兴
一、城市职工体育的新变化 二、农村体育活动的新发展 三、民族体育活动的兴盛 四、特殊群众体育的开展 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第四节 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
一、竞技体育成绩大幅度、大面积提高 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第五节 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
一、体育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发展 二、科研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化 三、体育科学研究的累累成果
(三)考核知识点
1. 体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 两个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的目的意义。
3. 《体育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的重大意义。
4. 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5. 群众体育的勃兴。
6. 竞技运动迅猛发展的表现。
7. 体育科研大发展。
(四)考核要求
1. 体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识记: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承办体育转变为政府管理体育;竞赛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突出奥运项目,训练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竞争机制;体育科研改革的重点是由注重学科发展向体育科研与训练紧密结合的转变;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提高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和完善俱乐部。
(2)领会:政府承办体育转变为政府管理体育。
2. 两个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的目的意义
(1)识记:奥运战略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地发展。
(2)领会:80年代初期,国家体委开始拟订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战略,十多年后发现过于侧重发展竞技运动,忽略了群众体育应有的重要地位,于是,1993年重新制订全民健身计划,1995年报国务院获得批准。
3. 《体育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的重大意义
(1)识记:《体育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立法的一项空白,结束了我国体育事业无法可依的历史。
(2)领会:《体育法》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年后颁布,《体育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意义。
4. 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1)识记:1979年颁发《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成立体育卫生处,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1990年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体育师资培训;采取措施,促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中小学生达标率;1979年颁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加强高校体育工作。
(2)领会:升学加试体育,使学校体育的地位得到提高;与发达国家同龄学生相比,我国青少年体质仍有一定的差距;80年代中,一些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5. 群众体育的勃兴
(1)识记:1982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达2000多万,占职工总数20%以上;1991年,全国有职工体育组织10.2万个,其中体育协会4.7万个,专职体育干部2.4万人;1994年进行的民间测验,认为"健康第一"的人在95%以上;1987年颁布《全国体育先进县的标准和评选办法》;1994年成立中国农民体育协会;1982年起,每隔四年举办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竞技运动发展很快。
6. 竞技运动迅猛发展的表现
(1)识记:竞赛成绩大幅度、大面积提高;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办;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举办;从1982年的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一直保持金牌总数领先;在23届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并在23、24、25届奥运会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领会:竞技体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意义;体育强国与竞技强国;1979年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恢复后,台湾的奥委会,我们称它:中国台北奥委会,他们自称:中华台北奥委会。
7. 体育科研大发展
(1)识记:体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壮大;科研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科研成果累累。
(2)领会:"科技兴体"的作用和意义。
第十五章 外国古代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客观评价古希腊的体育教育对后世西方体育产生的影响;分析古罗马后期体育衰落的原因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深刻理解作为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后世体育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古代东方教育中的体育
一、古代埃及的体育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体育 三、古代印度的体育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教育中的体育
一、古代希腊公民教育中的体育 二、古代罗马公民教育中的体育
第三节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 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盛 三、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衰亡
第四节 中世纪骑士教育制度与体育
一、基督教与体育 二、骑士教育制度与体育
(三)考核知识点
1. 古代印度的卫生保健。
2. 古代希腊的体育。
3. 古代罗马的体育。
4. 古代奥运会。
5. 中世纪欧洲体育。
(四)考核要求
1. 古代印度的卫生保健
(1)识记:古代印度是笃信宗教的国家,其宗教教义中的有关清洁卫生的规定,与体育保健产生了密切联系。
(2)领会:古代印度体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2. 古代希腊的体育
(1)识记:斯巴达人为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实行全民皆兵,把人人培养成能征善战的勇士,虽不重视文化教育,但在36届奥运会上获得了近一半的优胜;雅典教育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2)领会: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比较。
3. 古代罗马的体育
(1)识记:面对骄奢淫逸的生活,使青年人意志消沉、道德败坏、体质下降,诗人尢维纳利斯提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2)领会:古罗马后期体育衰落的原因;精神与身体的关系。
4. 古代奥运会
(1)识记:古代希腊各城邦人为共同信奉的众神之主——宙斯举行的传统竞技仪式,就是古代奥运会;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古代奥运会最初比赛只举行一天,项目也只有短跑一项,以后项目逐渐增加,规模逐渐增大,会期也延长到五天;古代奥运会历时1169年,举行了293届。
(2)领会:古代奥运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综合应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亡对我们的启示。
5. 中世纪欧洲体育
(1)识记:中世纪基督教垄断文化教育,摧残学生身心;骑士七技。
(2)领会:中世纪是欧洲体育的黑暗时期。
第十六章 外国近代体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把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近代体育所产生的作用;正确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核心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萌芽 二、宗教改革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学校体育体制的确立与近代体育手段的形成
一、近代学校体育体制的确立 二、近代体育手段的形成
第三节 竞赛的发展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一、近代体育竞赛的发展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第四节 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一、体育科学的形成 二、体育科学理论的出现 三、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第五节 近代体育的国际传播
一、以欧洲移民为主要媒介的传播 二、在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家中的传播 三、伴随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传播
(三)考核知识点
1. 近代体育思想的萌芽、发展和形成。
2. 近代学校体育的确立。
3. 近代体育的三大基石。
4. 近代奥林匹克运动。
5.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四)考核要求
1. 近代体育思想的萌芽、发展和形成
(1)识记: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了灵肉一致的新观念;人文主义者高度赞扬"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首次实施包括德智体美在内的全面教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马丁。路德认为:"保持身体健壮是每一个基督徒的天职之一";英国教育家洛克首次把学校教育明确分为德智体三方面,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确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2)领会:近代体育思想萌芽、发展、形成于欧洲的三大政治运动。
2. 近代学校体育的确立
(1)识记:近代体育首先从德国学校开始实施;德国教育家巴泽多把体育列为正式课程;19世纪前期,丹麦、瑞典、德国等先后把体操定为中小学必修课程。
(2)领会:欧洲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3. 近代体育的三大基石
(1)识记: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
(2)领会:近代体育三大基石形成的原因。
4. 近代奥林匹克运动
(1)识记:文艺复兴运动中对古希腊的研究,点燃了对古代奥运会的兴趣之火;19世纪初开始,复兴奥运会的呼声越来越高;顾拜旦1894年在巴黎召开了复兴奥运会、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国际体育会议;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了近代第一届奥运会。
(2)领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当时的现实意义。
(3)综合应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亡对我们的启示。
5.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领会: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贡献。
第十七章 外国现代体育(上)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新体育"学说及高尔霍费尔的体育主张;掌握前苏联体育的主要经验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发展的启示作用;了解两次大战之间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状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一、体操运动的发展 二、竞技运动的发展 三、前苏联体育的发展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学校体育改革 二、军国主义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一、奥林匹克运动基本模式的确立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1. 竞技运动向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趋势。
2. 苏联体育的成功经验和意义。
3. 学校体育的改革。
4.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5.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四)考核要求
1. 竞技运动向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趋势
(1)识记:19世纪末,德、瑞体操已显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兵操迅速衰落,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各种现代体操纷纷问世;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已被社会承认;捷克运动员扎托皮克按照"超量恢复"原则,采用大负荷量训练法,取得了优异的长跑成绩。
(2)领会:对竞技运动价值和功能认识的深化。
2. 苏联体育的成功经验和意义
(1)识记:体育为战争服务;把体育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创造并实施《劳卫制》;苏联体育使人类体育权利平等的理想第一次成为现实;苏联创造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为社会主义国家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2)综合应用:集中型体育管理体制对前苏联体育在短时间内的迅猛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发展提供的启示。
3. 学校体育的改革
(1)识记: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费尔的自然体育特征;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新体育"学说。
(2)领会:高尔霍费尔对学校体育改革所作的贡献。
4.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识记:两次世界大战仅间隔20年,奥林匹克运动却朝着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增加了冬季奥运会,增加了女子田径项目;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设施;有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等等。
第十八章 外国现代体育(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思索现代外国体育发展及思潮对我国体育发展所具有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了解现代外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体育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各国体育的发展 二、战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改革
第二节 体育科学化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现代科技革命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的新趋势
第三节 现代外国体育思潮
一、有关学校体育根本任务的几种体育思潮 二、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几种教育和体育思潮
(三)考核知识点
1. 西方各国加强了对体育的重视。
2.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
3. 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先后出现的两大格局。
4. 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与改革。
5. 主宰学校体育的两大思想。
6.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四)考核要求
1. 西方各国加强了对体育的重视
(1)识记: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峙的影响下,西方各国加强了对体育的重视;美国推行青年体格健全计划,西方各国也陆续推行体能测试制度;加拿大、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先后颁布体育法
(2)领会:战后世界体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综合应用:世界各国体育发展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2.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
(1)识记:50年代后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曾一度取消体委,把权力下放给群众体育团体,60年代中期又把权力陆续收回,旨在加强对体育的领导。
(2)领会:取消各级体委,把权力下放给群众团体。
3. 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先后出现的两大格局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运会上出现了苏联、美国、民主德国三强鼎立的局面;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昔日三强格局发生了变化。
(2)领会:两大格局的消极影响。
4. 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与改革
(1)领会:当前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新的危机以及危机的根源。
(2)综合应用:对国际奥委会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5. 主宰学校体育的两大思想
(1)识记:自然体育思想始终对西方各国学校体育影响很大;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学说,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体育有很大影响;1956年,苏联学者凯里舍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60年代末,苏联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
(2)领会:自然体育思想、主智主义体育理论与当前学校体育改革。
(3)综合应用:现代外国体育思潮对我国体育发展具有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 指定教材:
《体育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编 1996.6(第二版)
2. 参考教材:
(1)《体育史》,全国高师《体育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体育史》,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 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 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 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 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 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 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 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 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 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 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 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第一章 | 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 | 3 |
第二章 | 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 | 5 |
第三章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体育 | 5 |
第四章 | 封建社会前期的体育 | 3 |
第五章 | 封建社会中期的体育 | 6 |
第六章 |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 | 5 |
第七章 |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 | 3 |
第八章 |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上) | 3 |
第九章 |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下) | 3 |
第十章 | 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体育 | 3 |
第十一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的体育 | 3 |
第十二章 | 曲折发展时期的体育 | 5 |
第十三章 |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 | 3 |
第十四章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体育 | 6 |
第十五章 | 外国古代体育 | 5 |
第十六章 | 外国近代体育 | 5 |
第十七章 | 外国现代体育(上) | 3 |
第十八章 | 外国现代体育(下) | 3 |
合 计 | 72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30%、简单应用为20%、综合应用为30%。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 试题类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6.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
A 皮埃尔。顾拜旦 B 萨马兰奇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二、多项选择题
古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主要包括( )等。
A 短跑 B 拳击 C 战车赛 D 跳水 E 角力
三、名词解释题
礼射
四、简答题
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
试论秦汉时期学校体育的状况及衰退的根本原因。
湖北自考在线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1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