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7
古代汉语(电大)(5271)自学考试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和基础课,它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这门课程,是由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常用词)三部分组成。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根据这一特点,要求在教学辅导和学生自学过程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防止相互脱节。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下面,本大纲按照上述所说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以上为应知应会内容),以及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等几个层次,作为教学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II、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上 册)
一、通论(古代汉语常识)
(一)工具书和工具书的使用
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重点掌握:
1、“六书”与汉字形体构造。
2、“六书”的定义和每一类特点。
3、汉字形体构造与古书阅读。
4、本通论后练习。
一般掌握:
1、汉字的特点。
(三)汉字形体的变异
重点掌握:
1、古今字的概念。
2、异体字的概念。
3、正确掌握通论及讲授文选中的古今字。
其余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四)汉字的通假
重点掌握:
1、什么是汉字的通假?
2、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
3、汉字通假的条件。
4、掌握文选、本通论,及本通论后练习中出现的通假字。
一般掌握:
1、通假字与别字的区别。
一般了解:
1、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联系。
(五)词的古义和今义
重点掌握:
1、什么是古今通用词?
2、什么是古用今废词?
3、古今词义差异的三种情况。
4、古今词义范围上差异的三种情况。
5、掌握文选、本通论中出现的古今不同词义,要了解古义是什么,今义是什么。
6、掌握本篇通论后的练习。
一般掌握:
1、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
(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掌握:
1、什么是词的本义?推断词的本义的两种方法。
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包括的两种现象,即(1)直接引申义;(2)间接引申义。
3、会分析选词综述和本讲通论中介绍的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般掌握:
1、本义的推断及意义。
2、词义引申的四个途径。
(七)单音词和复音词
(本讲不作考试要求)
(八)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
重点掌握:
1、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2、名词等用如动词的几种类型。
3、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四种类型。
4、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和时间名词作状语。
5、文选及本通论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6、本讲通论后的练习。
一般掌握:
1、怎样判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九)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重点掌握:
1、什么是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三种类型。(要结合例句加以分析)
2、什么是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两种类型。(要结合例句加以分析)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4、文选及本通论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本篇通论中的例句及后面的练习。
一般掌握:
1、什么是为动用法?
2、什么是对动用法?
(十)古代汉语的词序
重点掌握: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要结合例句加以分析)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两个条件。(要结合例句加以分析)
3、文选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现象。
4、掌握本篇通论中的例句及后面的练习。
一般掌握:
1、兼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十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本通论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十二)古代汉语被动句
本通论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二、文选部分
讲授文选(重点掌握)
共讲授10篇文选。对于讲授文选,要求精读、熟读,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并能对文选内容准确加以直译,任意抽取某句原文,就能知其所属篇目和句子大意,能解说出与之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现象。
具体篇目和重点掌握的内容是:
(一)郑伯克段于鄢
1、庄公寤生,惊姜氏。
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3、今京不度,非制也。
4、姜氏何厌之有?
5、无使滋蔓。
6、无生民心。
6、敢问何谓也?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二)齐桓公伐楚
1、尔供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烛之武退秦师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5、若不阙秦,则焉取之?
6、失其所与,不知。
(四)齐晋鞌之战
1、不介马而驰之。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3、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4、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5、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6、从左右,皆肘之。
7、逐之,三周华不注。人
8、赦之,以劝事君者。
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10、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
(五)冯谖客孟尝君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5、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6、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7、于是梁王虚上位。
8、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六)季氏将伐颛臾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七)子路从而后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2、植其杖而芸。
3、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八)齐桓晋文之事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夫子之谓也。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刑于寡妻。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9、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11、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九)天论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3、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4、寒暑未薄而疾。
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7、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8、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9、珠玉不暏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10、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三、本篇选词综述
本册共学习九篇选文,共32个常用词。对常用词的学习,要分散到各篇的学习之中,(并结合各篇文选中提示的有关内容)以选文带动常用词,做到二者结合。在学习中,要重点掌握词的本义和常用引申义。本义是第一个义项,而且常伴有古字形,凡是没有写出本义字样而列出古字形的,也要做为本义掌握。另外,还要重点掌握古今词义有差异的义项,不论是差别悬殊的,还是微殊的,都是我们掌握的重点。
重点掌握:
即 厌 毙 兵 次 城 池 从 益 封 鄙 因 病 执 再 乘
给 危 勤 保 爱 阴 阳 启 穷 谢 劝 谤 报 困 乏 好
(下 册)
一、通论(古代汉语常识)
(一)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本通论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二)代词和句式
重点掌握:
1、代词是表示人称、指示和疑问的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以及无定代词“或”、“莫”,辅助性代词“者”、“所”。
2、“之”、“其”、“者”、“所”、“或”、“莫”等代词。
“之”
“之”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可以作代词、助词和动词。
(1)代词“之”:掌握代词“之”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在句中用作宾语,兼语和定语。
(2)助词“之”:有三种用法。即A、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限制;B、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用在时间副词后,只起到增加一个音节的作用。
(3)动词“之”:在句中常作谓语,并多带宾语,有“去”、“往”的意思。
“其”
(1)代词“其”:是特指指示代词经常作定语,也用作主语,一般不作宾语。要求能掌握它们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表示什么意思。
(2)助词“其”:“其”字用作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示一种委婉语气。要求能在具体句中掌握这些特点、作用。
“者”
(1)代词“者”:掌握它们是个辅助性代词,它与一般的代词不同,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同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数词、主谓词组、代词等相结合,组成“者”字词组,才能有称代作用。要求能在具体句中掌握这些特点、作用。
(2)助词“者”:单独用于句中一定的位置,没有实在意义,表示一种提示语气的作用。
“所”
代词“所”:也是起辅助性的代词,经常用在动词、主谓词组的动词前,组成“所”字词组。这个词组具有名词性,在句中充当一定的成分。要求掌握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或”
“或”字用作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人”、“有的人”、“有某种事物”,只用作主语。要求掌握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
“莫”
“莫” 字用作代词,也用作副词。
(1)代词“莫”:用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可以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用作主语。要求掌握在句中的词性,及充当什么成分。
(2)副词“莫”:充当状语,表示否定,译为“不要”、“不”。求掌握在句中的词性,及充当什么成分。
3、掌握本篇通论后练习。
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1、名词“所”的用法。
2、“所”表约数的情况。
(二)副词和句式
重点掌握:
1、 “甚”、“颇”、“少”、“稍”、“凡”、“仅”、“特”、“既”、“尝”、“竟”、“微” 等副词的用法,要求掌握它们古今不同义项及分类。
2、 “曾”、“且”、“乃”等词。
曾
(1)“曾”的两种用法。
且
(1)“且”用作副词的三种用法。
(2)“且”用作连词的三种情况。
要求能在具体句子中正确区分,即正确区分是连词还是副词。
乃
(1)“乃”用作副词的四种用法。
(2)“且”用作代词的情况。
3、掌握本篇通论后练习。
一般掌握:
“非”、“勿”、“毋”、“弗”等副词。
(三)介词和句式
重点掌握:
1、介词的性质、特点及用法。
2、于(於、)、诸、以、为、与等词。
于(於、):
(1)“于(於、)”的性质、特点。
(2)“于(於、)”常见的四种用法。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四种用法。
诸:
(1)“诸”的性质、特点。
(2)“诸”的用法有四种,重点掌握“诸”是“之于” 的合音词和“之乎”的合音词。分别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成分和意义,并能作语法分析。
(3)“诸”用作定语,表示多而不定之数,译为“众”、“各”等。
一般掌握:
“诸”用作“之”或于“于”。
以
(1)“以”的性质、特点。
(2)介词“以”的三种表现形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三种用法。
(3)连词“以”的四种表现形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四种用法。
(4)动词“以”表现形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分析。
为
(1)“为”的性质、特点。
(2)介词“为”的三种表现形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三种用法。
(3)连词“为”的两种表现形式表示方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两种用法。
(4)动词“为”表现形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分析。
与
(1)“与”的性质、特点。
(2)介词“与”的表现形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三种用法。
(3)连词“为”的两种表现形式表示方式,要求在具体例句中能正确说明这两种用法。
3、掌握本篇通论后练习。
(四)连词和句式
本通论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五)语气助词和句式
本通论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六)古书的注解
重点掌握:
1、古书注解的体例。
2、转注体、义疏体、集解体的定义。
3、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
4、古书注解的术语的内容和定义。
一般了解:
古书注解的意义。
(七)古书的标点
本通论要求结合文选掌握,不单独作考试要求。
(七)古代的文体
重点掌握:
1我国古代对文体的研究:
(1)曹丕对古代文体的分类及意义;
(2)刘勰的《文心雕龙》;
(3)《昭明文选》的分类及定义。
2、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的差异所划分的三种类别。
3、古代散文所划分的四类名称、内容。
4、史传文的三种体裁。掌握这三种体裁的定义及内容。
5、韵文包括的主要内容。
6、骈文的定义和三个特点。
一般掌握:
1、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及季充的《翰林论》;
2、姚鼐《古文辞类纂》的十三类名称、内容。
3、徐师曾的《文体明辨》。
(七)古文今译
本通论要求结合文选掌握,不单独作考试要求。
(八)诗律
重点掌握:
1、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概念。
2、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3、句数的规定。
4、押韵的要求。
5、平仄的格式。
6、近体诗的相关术语:平仄、粘、对、失粘、失对、三平调、犯孤平、平水韵。要求掌握这些术语的相关定义。
7、近体诗四种基本句式。要求能按基本句式的要求给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划分平仄。
一般了解:
1、平仄不拘与拗救。
2、对仗的规定。
(九)词律
本通论不作考试要求。
二、文选部分
讲授文选(重点掌握)
共讲授8篇文选。具体篇目和重点掌握的内容是:
(一)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1、时赵奢死,而蔺相如病笃。
2、括徒能读其父兵书,不知合变也。
3、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
4、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
5、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6、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二)韩信拜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2、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3、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4、项王喑唔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者,此特匹夫之勇耳!
5、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6、特劫于威,强耳。
(三)谏逐客书
1、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3、包九夷,制鄢郢……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4、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6、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四)论积贮疏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2、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3、是天下大残也。
4、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5、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五)出师表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庶竭驽钝,攘除奸雄。
7、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六)柳子厚墓志铭
1、逮其父时,虽少年,自已成人。
2、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3、因其土俗,为设较禁。
4、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5、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
6、中山刘梦得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7、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8、故坐废退。
(七)段太尉逸事状
1、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2、日群行丐取于市。
3、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4、既署一月。
5、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6、如太尉请。
(八)中山狼传
1、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2、狼奄至,引首顾曰“……”
3、私汝狼而犯世卿,忤权贵。
4、脱有祸,固所不辞也。
5、前虞跋胡,后恐疐尾。
6、遂举手助先生操刀殪狼。
三、本篇选词综述
请参看以上各篇文选重点提示。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1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