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6
人口统计学(0303)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
一、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人口统计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口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统计学在人口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引导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口统计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内容、人口统计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明确人口统计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对人口统计学的学习为日后人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参与人口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统计学在人口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掌握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指标体系和人口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利用现有人口统计资料独立地进行人口分析和人口预测,为今后人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参与人口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人口统计学的形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统计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它与其它专业课的区别,在人口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好《人口统计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的形成
1、人口统计实践的产生与发展。人口统计实践活动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以后而开始的。人口统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2、人口统计学的形成。人口统计学研究的是人口现象的数量的科学,是阐明人口现象的状态、变动及其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3、人口统计学的主要流派。从人口统计学的形成过程和发展阶段来看,人口统计学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国家记述学派、政治算术学派、数理统计学派。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2、领会:人口统计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 1)人口统计学的定义:人口统计学是阐明搜集、整理和分析人口现象的状态、变动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2)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具体的人口现象、人口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及其变动的规律性。
2、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有:社会群体性、多变性和多样性。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统计学的定义
2、领会: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第三节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人口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人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人口统计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人口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在人口统计学中均有广泛深入的应用和体现。
3、人口统计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人口现象、人口过程特殊的矛盾性,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才能完成人口统计分析的任务。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
2、领会:人口统计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理解:人口统计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第四节 人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内容
1、人口统计学在人口学体系中的地位。人口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对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在人口学科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人口统计学与其他人口学科的关系。人口统计学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分析研究的有力手段,而各门人口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人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人口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4、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人口统计学所讲述的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工作所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2、领会:人口统计学在人口学体系中的地位、人口统计学与其他人口学科的关系、人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章 人口静态统计指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了解时点人口指标与时期人口指标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人口静态统计指标的特点、内容、计算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 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1、人口统计指标的重要分类――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人口统计指标是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各种特征的数量表现,是反映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状态、变化的数量方面的科学范畴。人口统计指标按指标性质而论,分为:时点人口指标(静态指标)和时期人口指标(动态指标)。
2、时点人口指标与时期人口指标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两类指标的特点,对于确定有关指标的内容、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意义,都是很重要的。
3、平均人口指标与期中人口指标的作用。
考核要求:
1、识记:时点人口指标(静态指标)
2、领会:时点人口指标与时期人口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平均人口指标与期中人口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人口状态统计的意义
1、人口状态的特定含义。
2、人口状态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反映人口状态的最基本指标――时点人口数。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状态的特定含义
2、领会:人口状态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反映人口状态的最基本指标――时点人口数
第三节 人口年龄分布状态统计
1、人口的年龄特征――个体特征与总体特征的区别。
2、年龄计算的基本原则。
3、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研究人口年龄构成,必须采用统计分组法。
4、人口年龄状态曲线。一个人口总体的年龄分布状态,可以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一条曲线表示出来。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的年龄特征
2、领会:年龄计算的基本原则
3、理解:人口年龄状态曲线
第四节 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划分
1、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表示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3、老化指数。用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相对变动的趋势。
4、年龄中位数。是综合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特征的指标。
5、年龄众数。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6、年龄结构类型及其划分。不同年龄的人口组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决定着总体的年龄结构。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2、领会: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
3、理解:年龄中位数、年龄结构类型及其划分、年龄众数、年龄结构类型及其划分
第五节 人口的性别构成统计
1、性别构成统计的意义。对于研究社会问题、婚姻问题和人口再生产,以及合理安排经济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2、性别构成的基本指标。指人口总数中的性别分布及其比例关系。
3、人口金字塔。用来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
考核要求:
1、识记:性别构成统计的意义
2、领会:性别构成的基本指标
3、理解:人口金字塔
第六节 人口的社会构成统计
1、人口的主要社会特征。按一定的社会经济标志分组,来反映某一时点上人口的构成状态。
2、民族构成、阶级(社会集团)构成。民族的定义,中国民族构成的特点,统计民族构成的意义和指标。
3、文化教育程度的统计分组。通常按其受教育的程度或本人的实际文化水平分组。
4、家庭特征的统计分组。家庭,家庭规模,家庭结构。
5、按主要语言(或母亲语言)统计分组。
6、按宗教信仰的统计分组。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的主要社会特征
2、领会:民族构成、阶级构成、文化教育程度的统计分组、家庭特征的统计分组、按主要语言统计分组、按宗教信仰的统计分组
第七节 人口的主要经济特征统计
1、在业人口与非在业人口的划分。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按经济构成的划分。
2、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统计。在业人口的行业划分,行业分类,基本指标。
3、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统计。职业人口的划分,职业分类,基本指标。
4、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划分。以年龄界限来划分。
5、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老年赡养系数,少年儿童抚养系数,总负担系数。
6、其它重要经济特征。经济来源,经济收入,经济支出。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的主要经济特征
2、领会:在业人口与非在业人口的划分、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统计、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统计、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划分、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
3、理解:其它重要经济特征
第八节 婚姻状况统计
1、婚姻状况统计分组。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
2、平均初婚年龄。指初次结婚者的平均年龄。
3、结婚率与在婚率。
4、离婚率与不婚率。
考核要求:
1、识记:婚姻状况统计分组
2、领会:平均初婚年龄、结婚率与在婚率、离婚率与不婚率
第九节 人口的地区分布统计
1、人口地区分布统计的意义。
2、人口地区分布与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分布,人口的城乡分布及其构成,人口的自然地域分布。
3、人口密度的计算。
4、按行政区划分的人口。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地区分布统计的意义
2、领会:人口地区分布与结构、人口密度的计算、
3、理解:按行政区划分的人口
第三章 人口动态统计指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平均人口数的概念,平均人口数所反映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一定时期的平均规模。掌握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及各种人口统计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平均人口数的统计意义
1、平均人口数的概念。平均人口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一定时期的平均规模。
2、平均人口数的计算。两点平均法、序时平均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平均人口数的概念
2、领会:平均人口数的计算
第二节出生统计
1、年出生人数和人口出生率(粗出生率)统计的意义
2、年出生人数统计
3、人口出生率统计
考核要求:
1、识记:年出生人数和人口出生率统计的意义
2、领会:年出生人数统计
3、理解:人口出生率统计
第三节死亡统计
1、年死亡人数与人口死亡率(粗死亡率)统计的意义
2、年死亡人数统计
3、人口死亡率统计
4、年龄组死亡率与死亡曲线
5、婴儿死亡率
考核要求:
1、识记:年死亡人数与人口死亡率统计的意义
2、领会:年死亡人数统计 、人口死亡率统计
3、理解:年龄组死亡率与死亡曲线、婴儿死亡率
第四节人口迁移统计和人口流动统计
1、人口迁移的统计学概念
2、人口迁移的分类及迁移数量统计
3、人口迁移率指标
4、人口流动统计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迁移的统计学概念
2、领会:人口迁移率指标
3、理解:人口流动统计
第五节人口增长指标
1、人口变动的数量表现
2、人口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3、人口增长率
4、人口倍增时间的推算及“70”法则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变动的数量表现
2、领会:人口增长率
3、理解:人口倍增时间的推算及“70”法则
4、应用:人口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第四章 生育率统计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生育率统计分析的意义,掌握常用的生育率统计指标。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生育率统计的意义
1、生育率统计分析的意义
2、生育率的概念
3、常用的生育率统计指标
考核要求:
1、识记:生育率的概念
2、领会:生育率统计分析的意义
3、理解:常用的生育率统计指标
第二节生育率统计
1、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的关系
2、反映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
3、反映妇女终身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
考核要求:
1、领会: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的关系
2、应用:反映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反映妇女终身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
第三节标准化生育率
1、标准化方法统计处理的意义
2、标准化生育率及其计算实例
考核要求:
1、识记:标准化方法统计处理的意义
2、应用:标准化生育率及其计算实例
第五章 计划生育统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和基本内容,并能对计划生育统计指标进行运用。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
2、计划生育统计的基本内容
考核要求:
1、识记:计划生育统计的基本内容
2、领会: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
第二节计划生育统计指标
1、反映晚婚状况的基本指标
2、反映生育状况的主要指标
3、反映节育状况的基本指标
考核要求:
1、领会:反映晚婚状况的基本指标
2、理解:反映生育状况的主要指标、反映节育状况的基本指标
第三节计划生育统计指标的运用
1、邦嘎兹模型的表现
2、计划生育统计指标的应用
考核要求:
1、领会:邦嘎兹模型的表现
2、应用:计划生育统计指标的应用
第六章 人口再生产过程的统计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口再生产的概念、特点及其统计描述,掌握人口再生产方式及其统计要素。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的统计概述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是指世代不断更替,人口不断发展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的特点及其统计描述
3、人口再生产方式及其统计要素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2、领会:人口再生产的特点及其统计描述
3、理解:人口再生产方式及其统计要素
第二节生存总体与死亡总体
1、同批人分析法与同期人分析法的实质
2、时间年龄方格图
3、两种生存总体
4、三种死亡总体
考核要求:
1、识记:同批人分析法与同期人分析法的实质
2、领会:时间年龄方格图
3、理解:两种生存总体、三种死亡总体
第三节尚存人数与死亡序列
1、尚存人数和尚存人数曲线
2、死亡率与死亡概率
考核要求:
1、领会:尚存人数和尚存人数曲线
2、理解:死亡率与死亡概率
第四节平均存活时间与平均预期寿命
1、平均生存人年数
2、平均生存人年数累计
3、平均预期寿命
考核要求:
1、识记:平均生存人年数
2、领会:平均生存人年数累计
3、理解:平均预期寿命
第五节生命表的编制
1、生命表
2、完全生命表的编制
3、简略生命表的编制
4、生命表在人口学研究中的应用
5、简略生命表的编制
考核要求:
1、识记:生命表
2、领会:完全生命表的编制
3、理解:简略生命表的编制
4、应用:生命表在人口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指标
1、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指标
2、人口的粗再生产率(粗繁殖率)
3、人口的净再生产率(净繁殖率)
4、平均世代间隔年数
5、人口的内在自然增长率
考核要求:
1、识记: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指标
2、领会:人口的再生产率
3、理解:人口的内在自然增长率
第七章 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的概念、统计特征,掌握静止人口与稳定人口的区别和联系。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稳定人口的统计特征
1、稳定人口的概念
2、稳定人口的统计特征
3、形成稳定人口的基本条件
考核要求:
1、识记:稳定人口的概念
2、领会:稳定人口的统计特征
3、理解:形成稳定人口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静止人口的统计特征
1、静止人口的概念
2、静止人口的统计特征
3、静止人口与稳定人口的比较
考核要求:
1、识记:静止人口的概念
2、领会:静止人口的统计特征
3、理解:静止人口与稳定人口的比较
第三节 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的图示方法
1、稳定人口的图示
2、静止人口的图示
考核要求:
1、领会:稳定人口的图示
2、理解:静止人口的图示
第八章 人口预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口预测的基本条件,掌握人口总数的简易推算、分年龄的人口数移算,以及出生人数、死亡人数的预测。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人口预测的基本条件
1、人口预测的可能性
2、人口预测的基本分类
3、人口预测的基本内容
4、人口预测的模型和参数
5、人口预测的基础资料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预测的基本内容
2、领会:人口预测的基本分类、人口预测的模型和参数
3、理解:人口预测的基础资料
第二节人口总数的简易推算
1、算术级数推算法
2、几何级数推算法
考核要求:
1、领会:算术级数推算法
2、理解:几何级数推算法
第三节分年龄的人口数移算
1、分要素预测的基本方法——年龄移算法
2、年龄移算的依据和基本公式
3、年龄移算的基础资料
4、年龄移算举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年龄移算的依据和基本公式
2、领会:年龄移算法
3、理解:年龄移算的基础资料
4、应用:年龄移算举例
第四节出生人数的预测
1、根据育龄妇女人数的简易推算法(单因素法)
2、按生育水平及育龄妇女人数推算(复合因素法)
考核要求:
1、识记:根据育龄妇女人数的简易推算法
2、领会:按生育水平及育龄妇女人数推算
第五节死亡人数的预测
1、按总死亡水平预测总死亡人数
考核要求:
1、理解:按总死亡水平预测总死亡人数
第九章 人口统计资料的搜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口统计资料的基本类型:调查统计资料、汇总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掌握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方式: 人口普查、人口经常性登记、人口抽样调查与其它调查方式。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人口统计资料的来源
1、人口统计资料的基本类型:调查统计资料、汇总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
2、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方式: 人口普查、人口经常性登记、人口抽样调查与其它调查方式。
3、人口调查的对象和总体单位的确定
4、人口调查的任务和作用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统计资料的基本类型
2、领会: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方式
3、理解:人口调查的对象和总体单位的确定、人口调查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人口普查
1、人口普查的概念
2、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征
3、人口普查的常用人口范畴
4、标准时间的选择
5、人口普查项目的确定
6、人口普查的过程、组织设计
7、人口普查史概述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普查的概念、标准时间的选择
2、领会: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征、人口普查的常用人口范畴、人口普查项目的确定
3、理解:人口普查史概述
4、应用:人口普查的组织设计
第三节人口的经常性登记
1、人口经常性登记的性质和特点。最重要的是时间持续性与强制性。
2、人口经常登记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及婚姻状况的变动。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经常性登记的性质和特点
2、领会:人口经常登记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人口抽样调查
1、人口抽样调查的作用
2、人口抽样调查的基本方式方法
3、人口抽样调查的组织设计
4、人口抽样误差及其计算
5、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6、人口抽样资料的检验
7、抽样法的应用
考核要求:
1、识记:人口抽样调查的作用
2、领会:人口抽样调查的基本方式方法、人口抽样调查的组织设计、人口抽样误差及其计算
3、理解: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人口抽样资料的检验
4、应用:抽样法的应用
第五节人口事件(现象)的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
1、人口事件的典型调查
2、人口事件(现象)的重点调查
考核要求:
1、领会:人口事件的典型调查
2、理解:人口事件的重点调查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试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1.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2.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3.应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考生自学时,应先阅读本大纲中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掌握课程内容。
2.在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认真阅读指定教材,把握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在自学每一章节内容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避免没有理解情况下的死记硬背;同时在对一些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把握时,善于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4.为提高记忆效果,可以结合自学内容,动手做一些练习,这也是达到记忆、理解、应知应会的好办法。
(三)对社会助学工作建议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四)对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3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概念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五)、题型示例
1.概念解释
* 人口增长率
2.填 空
*平均人口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在一定时期的平均规模。
3.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 ○ 内)
* 时点人口数是一个。。。。。。。。。。。。。。。。。。。。。。。。。○
①动态指标 ② 静态指标 ③ 增长指标 ④ 性别构成指标
4.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 ○ 内,多选、少选、选错,该小题无分)
* 人口总数的变化主要受。。。。。。。。。。。。。。。。。。。。○○○○○
①出生 ②死亡 ③ 迁入 ④ 迁出 ⑤老龄化
5.简 答 题
* 统计人口迁移应注意哪些问题?
6.计 算 题
* 某市对2005年生育的2万名妇女进行生育年龄抽样调查,随机抽取6000人为样本,得到平均生育年龄为26.5岁,标准差为6岁,试以95%的置信度推断全市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并计算平均抽样误差。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1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