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1 10:03
内容提要:高教自考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机构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代表国家,实属“国考”,后者仅仅为学校自主考试,其规范性、严肃性均低于前者,后者似乎更适合于称为“自考”。 |
高教自考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机构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代表国家,实属“国考”,后者仅仅为学校自主考试,其规范性、严肃性均低于前者,后者似乎更适合于称为“自考”。自考实行教考分离,与普通高校教考一致的实际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自考文凭的实际含金量更高,相较之下自考文凭则更能真实反映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考长期以来并未取得与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因此为自考正名大有必要,宜将自考称“国考”。
二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健康发展、新的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高教自考新时期的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因素是自考正名为“国考”的客观必要。自考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应对,科学统筹,确保自考健康、迅速迈入新的发展期。在名分观念依然浓厚的社会现实中,“正名”也体现为一种革新。很多改革都是从“正名” 开始的, 因为“正名”往往代表着“以正视听”和全新气象伊始 . 所以,自考正名为“国考”虽不是刻不容缓,但给予已经变化了的自考以体现内涵的较为准确的表述,也可称当务之急。
就自考本身的而言,正名为“国考” 是其进一步发展、提升的内在要求。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解决一系列困扰其发展的观念不明、概念不清、信息误读等方面的核心问题,从而拥有一个更便于向广远和纵深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使其名实相符。“自考”之名得之于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补充地位时代,而在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自考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习方式、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多元化,其自学制度的成分已微乎其微,其名称更是难以反映其时代特色。正名为“国考”,足以表征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重要分支的严肃性,亦符合自考为国家级考试的实际操作状况。
二、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维护其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认证制度的权威性。“自考”二字侧重于从学习形式(实际上目前属于这一类的考生比例极少)方面表述,不足以甚至于没有明确地表达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其概念含混的严重结果是:原本通过严格考核、权威认证的“硬通”学历却普遍被社会视为非正规学历,由用人单位的“正规统招生”要求可窥一斑,在报考相关职位时自考毕业生的身份时时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所幸的是,这种情况已有了一些变化,自考正名为“国考”后,其毕业证的社会认可度会随着其认证制度的权威性而不断提高,有利于对接更高层次的后续教育和真正的大众化,届时参与考试的社会个体也会更多更为广泛。
三、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维护其国家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实现快速发展必然形成多元化教育格局。不同形式高等教育的“名分”不同,不利于国家高等教育公信力的充分体现。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学历认证的公平公正的进一步体现和其学历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有利于全社会落实教育部关于同等学历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同时也利于适应市场环境中更为复杂的薪酬状况。
四、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我国高等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中,最具活力的莫过于民办高校。 其产生、发展大多得益于自考助学的奠基,但由于“自考”二字表述不清不准,导致社会对其“误读”,一直为考生、家长心理上不大愿意接受(总感到有些不正规 )。因此许多学校为现实生存和发展计,乘扩招强劲风势,想方设法跻身于国家统招序列,着力地去迎合考生、家长对“正规大学”名分的沉迷心态。这种非但没有正确地引导反而主动地迎合误导行为,否定了教育的选择性和层次性,有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民办高校机制优势的在高教改革中的充分发挥。自考正名为“国考”, 从身份和地位上使其名正言顺,更方便于学习型社会个体在多元高教格局中依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教育形式。
五、自考正名为“国考”,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学历互认。我国加入WTO已很多年,按照相关规定教育领域也即将逐步开放,教育全球化的大潮顷刻即至。而自考以其令人费解的表达曾经使多少心存青云之志的青年难圆留学之梦,正名为“国考”使其凸现国家认证权威,将有利于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开展信息交流与合作。
综述以上原因,自考正名为“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外部教育环境客观要求,更是其发展提升的内在必要。“正名”将为自考创建一个向品牌化高教形式跨越的良性发展环境,为自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同时也是教育进步、政治文明的一种体现。自考正名或将成为自考实现本质性飞跃发展的绝好契机,为此在教育、文化、经济的相互激荡中,我们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0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