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6 08:51 人民网甘肃视窗
内容提要:考生家长和招生人员如同消费者和商家,在某种情况下呈现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目前考生家长得到信息的渠道无非两条——网络和招生办。 |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每年逢高考结束,必有人欢喜也有人愁。得意者毋庸赘言,失意者则开始另辟蹊径,他们的选择大多将是录取分数较低的民办院校和所谓“自主招生”专业。在这些招生点,新一轮招生拉锯战业已展开,统一录取尚未开始,他们的“录取工作”已如火如荼。面对眼花缭乱的招生简章和口若悬河的招生代表,家长困惑——要如何抉择才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这些人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
招生院校拉虎皮做大旗
兰州市胜利宾馆、友谊宾馆以及海天宾馆是历年民办院校招生的固定据点。6月15日,当记者走进胜利宾馆时,发现有很多父母领着孩子一拨拨往里进,可谓络绎不绝。宾馆大厅的指示栏上,密布着民办高校的名称和房间号,粗略一数,前来招生的民办高校有30多家,一、二、三楼俨然成了招生办。再往上走,每间房门口都挂上了招生院校的牌子,广告占满走廊通道,一直打到楼梯口,多是献宝式的学校大小奖项的照片。
安宁的陈先生自女儿高考结束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些民办高校的身上,但通过走访了解,他觉得并不满意。“有部分民办高校对自身办学性质和办学资格含糊其辞,往往打着国家部委或名牌高校的幌子忽悠家长。”
“这种拙劣的谎话对常人,通常只是付之一笑,而对于焦急的家长们来说却如同救命稻草,多大的旗子打出,难免都会相信。”一位青岛某院校来兰招生的工作人员这样说。在胜利宾馆二楼,记者以考生家长的名义,来到一间挂牌“国家法官学院”的招生办公室,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学院的情况,称这是公办院校,办学条件一流,各地的法官要升官都要到他们学校培训。但当记者问及招生的性质和毕业证的发放时,他才道出了实情,“我们招的是法官学院的自考生,如能如期考完自考课程,发北京大学盖章毕业证。”
“有的家长笃信名校,便有人亮出名校牌。但这些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为了招揽学生,做出的这些拉虎皮做大旗的做法,从严格的意义上很难找出他的问题。”一位招生代表透露说,一些招生院校的这种做法,只是夸大宣传而已,如西安某学院原属西安一所名牌院校高职,教育部备案的正式名称为“西安某某职业学院”,只有专科的办学资格,有些家长不明真相,把两者混为一谈,往往认为是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还有以北京某师范大学、山东某名牌学院名义招生的,其实只不过是这些院校下属学院的成教学院或是自考班而已。
记者在采访一考生家长时发现,他拿到的一纸单据中,签章和背后印刷的学校名称不符,志愿表上是某某大学,而结尾盖章却是某某职业学院。但招生人员拉广告式的说辞,如“名额只限60名,现在已报了40多名”等,常常让家长一头雾水。
“有时家长的虚荣心让招生代表们有可趁之机。”西安某职业学院在兰招生工作人员司小平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成办学院,主要是要孩子在××大学读书这个“面子”。所以有的家长和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不考察这个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而只认牌子,这正好就进了一些弄虚作假者设的套。美丽谎言100%毕业和100%就业
考生家长和招生人员如同消费者和商家,在某种情况下呈现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目前考生家长得到信息的渠道无非两条——网络和招生办。
一位没有参与招生的民办高校老师摇头说,网站是学校自家办的,王婆卖瓜岂能不夸,且尚有多数家长对网络传播的真实性半信半疑,而宁愿相信和这些招生代表的所谓“面对面感情交流”,相信眼见为实。他还透露,最可怕的是这些招办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学校招聘“洗过脑”的专业人士,如同小品中的“大忽悠”,极尽推销之能事,刻意忽略重要信息,将学校尚处规划中的大楼打入广告等都是他们的惯用伎俩。所有这些,让考生和家长走入信息误区的谎言中,最动人的当属100%拿到毕业证书以及100%就业。
有专家指出,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分数不够拿钱来凑”几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真理”逻辑,因此在心甘情愿地承受巨额学费(一年将近一万)后,他们坚信让孩子混出个毕业证学位证是没有问题的。这也同样证明,招生人员的障眼法不可谓不炉火纯青。据知情人士透露,多数民办院校和自主招生事实上都是进行集中化学习的自考培训或是成教教学,招生人员的有意误导和满口承诺让考生及家长认为,自考和成教是一定可以通过的,至少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找到满意的工作。
“100%拿到自考毕业证这是任何招生代表和学校自身都无权承诺的天方夜谭”,从西安某知名度较高的学院毕业的一名学生说,他们那一级的学生里就有40%的学生没有拿到毕业证,读自考,关键在于合格率,合格率高,学生能拿到文凭,合格率低,学生就拿不到文凭。
“毕业就是失业”——就业市场的日益萎缩也让家长们担忧,民办学院的100%就业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虽有家长质疑,但心理上的“但愿如此”的倾向性加上招生代表早已备好的答疑解惑的预案——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如此诱惑的条款怎能让家长不动心、不信服?一位招生代表这样解释,“这些措辞在严格意义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推荐就业不等于拥有岗位,拥有岗位不代表满意岗位,在他们推荐的岗位中,学法律的能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经济管理专业的能在小公司搞推销,学会计的能在超市当个收银员已经是最好的职业了。而大多数院校推荐的单位其实只是一个实习的场所,三个月完了自谋出路。所谓承诺的100%就业岗位,又恐怕和家长考生的预期相去甚远。100%就业率的背后满是玄机。”
择校知己知彼方为上
考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或高考落榜,这和高考成绩好的考生形成了“差距”,正是因为这个“差距”,才造成了择校的“差距”,考生只有以平和的心态承认这两个差距,才能选好适合自己的院校。甘肃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刘亚龙认为,考生不能无视于自己的“差距”,一味只挑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之间的差距,而是要根据自己实际和潜能的发展来选择学校。
刘亚龙谈到,他在近五年的高职招生中发现,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重视院校的知名度,而忽视了报考的专业,在专业的选择上也是一味追求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秘等,而这些不仅竞争激烈,而且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人都基本能胜任,还不如选择那些冷门专业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
北京某高校一姓阴的招生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想法和一些招生院校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让一部分学生在报考民办高校时,不考虑自己考试的成绩和学习的基础,不学专科而直接读本科,到毕业时往往由于课程考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还有很多人有意识上的误区,片面注重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忽视自己的能力与择校类型的匹配,这就难免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这位姓阴的招生人员深有感触地说,中国高等教育现今三分天下——公立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单看数量,这三类学校都在一千多所,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和肯定了民办高校的重要地位和对社会培养人才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由于部分考生家长观念上的差距,其社会地位分了三六九等。
“民办教育完全是商业运作模式,不能不想着赢利,生源是民办教育生存的根本。”一位常年从事民办教育招生的知情者披露,他每年在兰州为西安、北京、山东的民办高校代理招生,仅他一年就要从兰州招生1000多名,招收一名学生学校给他提成50元至200元不等。但这些院校他去都没有去过,只是按学校提供的简章上的情况给家长和考生介绍。为了多招生、多拿提成,他只能像那些草台班子唱戏自编自演。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面对面和招生人员了解学校和所学专业外,还应从官方网站等多渠道了解,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到学校实地考察所选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
自考365
2018-04-04
自考365
2019-01-01
自考365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