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登录/注册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中外教育管理史(2019版小牛老师)基础学习班--小牛老师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与夏、商、周三代。在夏、商、周三代,专门的教育活动开始产生,夏代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商代的学校类型及教育内容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周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以及“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重大变革,官学的衰落与诸子私学的兴起使教育管理产生较大的变革,以儒家、墨家为代表的私学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历程,并有力地推动了诸子学术思潮的繁荣,为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夏、商与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夏、商与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少部分氏族高层人员逐渐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同时,生产知识与社会活动也逐渐丰富,教育开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甚至出现了教育行政官员,如帝尧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舜任命弃任“后稷”,教导人民播种五谷;任命契任司徒,负责教化人民;任命伯夷任“秩宗”,掌三礼,祭祀鬼神;任命夔任“典乐”,负责协和音律、诗歌。
  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郊人”,并宣讲政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经过人工修整的平坦、宽阔的场地,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在云南纳西族母系氏族居住区内,也有类似的遗迹。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打场或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政令的场所。
  原始时期的大广场与“大房子”并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学校,而只能说是一种带有教育作用的社会机构,但它确是引导上古先民步入文明开化时代的重要平台。
  (二)学校的产生
  夏(公元前21世纪一前17世纪)是文献记载中最古老的朝代,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告别原始蒙昧的时代,跨入了文明开化的境界。
  夏代已具备产生学校的各种条件。
  其一,当时已出现了脱离生产而专门从事文化活动“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一步分工;
  其二,社会生产与生活日益丰富,天文历法知识在农业生产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艺术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其三,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程度看,夏代产生文字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在先秦文献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并不多,而且名称也不一致,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从文献记载来看,关于夏代学校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却肯定夏代学校已有教育的职能,这种“学校”的设置及其职能,与商周两代的学校具有前后因革的历史关联,都具有养老、习射、视学、合乐、释奠、讲武、望气、治历等职能。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尚武是夏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军事教育是夏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学校教育的产生则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育管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三)学校的发展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与夏代不同,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和历史,其教育活动已有较多的文物、典籍可证。
  商代教育既有本族文化的传统,又保留并吸收了夏代文化的成就,其教育内容比夏代更为丰富,除了习武与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史籍中,有关商朝学校的记载,比较丰富详尽。除“庠”“序”“校”等学校名称外,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名称,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瞽宗位于商都南郊明堂西门之外,故也称为“西学”。
  瞽宗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以礼乐教育为主,传授有关宗教祭典方面的礼仪知识;其二,依附于宗庙之侧,也是宗庙的组成部分;其三,教育中虽也包含道德因素,但未分解出纯粹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教育,只在于强化顺从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观念行为。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商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它们都离不开数学,甲骨文中出现的数字最大的已达到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商代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并能绘制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所以算学必然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总之,商代不仅出现了比较正规的学校,而且后世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事实上在商代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周的学校及教育管理体制
  (一)西周的学制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巅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大而言之,这一体系分为两类、两级:
  一类是国学,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两级。
  一类是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二)“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术。二是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三是指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在西周体现得更明显。
  “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说明在奴隶制时代,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教师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其地位并不低。
  (三)教育教学管理
  奴隶制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西周最为完善。在“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则入乡学。学校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的,同时还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
  在教学内容上,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西周统治者所要培养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的政治道德修养(体现于礼、乐课程)来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巩固其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本领(体现于射、御课程)镇压人民,抵御战争,因此需要兼顾文、武两个方面的内容。
  “礼”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相当于政治伦理道德课西周的“礼”教,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关于贵族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二是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行为规范,三是西周政治、军事、法律制度,总称为“周礼”。“礼”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包含了从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乐”是综合艺术课。“乐”和“礼”是紧密相连、互为表里的,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礼变为能够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
  “射”“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西周贵族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就不称男子之职。“御”指驾车,战车在战争中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学好“御”这种武艺。“射”“御”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文字。“数”指计算、算法。一般来说,这是属于小学教育的内容。
  西周书写的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周礼》提出了“六书”的总名,即汉字构成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同时也指出了西周识字教学是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进行的,使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古代“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连的,故称“数术”。“数术”在西周有很大发展。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认识、背诵由天干地支组成的六十甲子,10岁儿童开始学“书计”,所谓“计”,指计算能力的培养。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西周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四)视学与考核制度
  西周时期,国家很重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建立了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
  西周有较严格的视学制度,一年中周王定期视学4次。每次视学,有隆重的仪式。视学前先须祭祖卜吉凶。视学时由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陪同,先祭奠先师、先圣,然后盛宴群老,请其讲述“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一方面是为了“乞言修治”,征求治国之道;另一方面是为了明孝悌之义,旨在教育贵族子弟。
  这不仅是一种督察教学的制度,更是一种对贵族子弟进行孝悌教育、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形式。
  据《礼记·学记》记载,西周学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以下不属于”学在官府“含义的是( )。
  A.被官方所垄断
  B.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C.教材能容可以自行设定
  D.教师也是行政官员

购买课程后,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直至考后一周关闭!(模拟试卷于考试结束当天关闭)。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夏、商与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第02讲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第02讲 隋唐的教育行政与官学管理
第03讲 科举考试管理制度的确立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宋代的文教政策、教育行政与官学管理
第02讲 宋代科举考试、书院管理和元代的教育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六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明清的文教政策、教育行政制度
第02讲 明清的学校管理
第03讲 明清的科举 考试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晚清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晚清的文教政策
第02讲 近代新式学堂的管理
第03讲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新学制的建立、晩清的教育行政
第04讲 《癸卯学制》颁布后的学堂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八章 民国初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民国初期的教育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九章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十章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教育行政体制调整、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与新学制修订
第02讲 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
上编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十一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政策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 古代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01讲 文明古国的学校及管理
第02讲 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教育管理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二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01讲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管理的变化
第02讲 宗教改革时期和夸美纽斯学说中的教育管理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三章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国家教育管理制度(上)
第01讲 近代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02讲 近代英国的教育管理制度、近代德国的教育管理系统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四章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国家教育管理制度(下)
第01讲 近代美国、俄国的教育管理制度
第02讲 近代日本的教育管理制度、国民教育管理思潮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五章 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的管理革命
第01讲 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
第02讲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变化和杜威学说中的教育管理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六章 现代国家教育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上)
第01讲 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第02讲 美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法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下篇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现代国家教育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下)
第01讲 德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第02讲 日本和苏联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学员问答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自考365”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