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登录/注册体验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3版郝艳梅)基础学习班--郝艳梅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精读1:阿Q正传

  一、作家作品简介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3.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4.《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5.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6.鲁迅笔下的人物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7.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
  ------鲁迅
  
  二、内容串讲
  (一)简介:
  1.《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收入小说集《呐喊》。
  2.《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3.《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4.《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二)各章节内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一、名目:名不正言不顺,引车卖浆者流,不入三教九流,“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二、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姓氏模糊。“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三、名字也难确定。阿Quei
  四、籍贯不明。
  只有“阿”字非常正确。
  ●社会地位:是社会最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一、身份:到处打短工的赤贫雇农→“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真能做”
  二、自我定位:1.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至两位“文童”,他也以为不值一笑;2.因进过城而自负,又“鄙薄城里人”。
  ●自欺欺人、盲目自尊
  三、忌讳“癞头疮”。形式上失败,精神上胜利。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是虫豸——还不放么?”“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四、押牌宝事件:不幸赢而被抢被打→说是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感到失败的苦痛→自打两个嘴巴,仿佛是打别人→心满意足,得胜。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自称姓赵事件:被赵太爷打嘴巴→“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以为威风的赵太爷成了自己的儿子,得意了许多年。
  ●自譬自解、自欺欺人
  二、与王胡比抓虱子被打,骂假洋鬼子被打→是平生第一件、第二件屈辱→迁怒、欺负小尼姑→十分得意的笑。
  ●转嫁屈辱、欺软怕硬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一、女性观:
  1.女人是祸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他摸了小尼姑后严重失眠,可知“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2.老小尼姑是异端。
  3.男女之大防:“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二、与女性关系:
  1.怒目而视,说“诛心话”,冷僻处扔小石头。
  2.性骚扰:
  ①动作骚扰拧女人大腿
  ②语言骚扰
  3.希望被勾引
  4.没人勾引他,就是装“假正经”。
  ●鲁迅:“中国人只在性方面的想象力特别发达。看到短衬衫就想到白胳膊,看到白胳膊就想到全裸体……”
  三、求爱悲剧
  1.太外行:时机不对。吴妈正和他谈闲天,唠叨着的时候,根本没有做好半点思想准备。
  2.假浪漫:“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3.赤裸裸:“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大声叫嚷着,直接提出非分的要求,并用反复的手法加以强调。动物性的本能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四、结果:
  1.被打骂,逃回土谷祠,一段初恋的强烈情感在外在暴力的摧残下宣告夭折!
  2.最终得地保调解,接受五个不平等条约,被逼上末路。
  ●正统卫道又率真任性。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因赵太爷逼迫而失业→不敢找赵太爷算帐而找小D“龙虎斗”→到尼姑庵偷萝卜又当面狡辩。
  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畏强凌弱、流氓无赖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一、中兴:进城回来,有钱有物。
  1.未庄人:都敬畏,觉得阿Q“地位有如赵太爷”;
  2.妇女:先前——怕性骚扰
  现在——“伊们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不但见了不避,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
  3.赵太爷:“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因为我倒要……”阿Q说都卖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整个未庄就是一个趋炎附势的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二、阿Q不讳饰当贼的经历
  “斯亦不足畏也矣”变色龙
  ●率真任性,把自己从中兴逼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一、革命动机:革命“使举人老爷害怕。”革命使未庄人敬畏。于是,“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二、革命水准:停留在反清复明的认识和水平上。“造反?有趣,……”“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三尖两刃刀,钩镰枪”
  三、革命目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1.疯狂报复,滥杀无辜:“未庄的一伙鸟男女”跪下求饶,“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2.抢劫财物,奴役百姓:“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3.搜刮女人,荒淫无耻:“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将近十一岁)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四、革命结果:到尼姑庵革命,没赶上,很失意
  ●阿Q与赵太爷其实是一路货色。阿Q一旦得志,会比赵太爷还狠毒无耻;赵太爷一旦失意,会比阿Q还卑贱胆怯。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一、革命的影响:除了大家盘起辫子,一切不变。
  二、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三、赵家遭抢。
  ●阿Q心态:不被准许革命,就要告状,让革命者被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一、审讯:
  1.看到官,“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2.画圈不圆:先是“羞愧自己画得不圆”,不多时就释然了,“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二、上刑车:知道要杀头,先是急,却又泰然了,“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三、游街
  “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无师自通说了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想说“救命”,终没有说。
  ●精神胜利法的最后大表演:死要面子活受罪。
  
  三、考核知识
  1.识记鲁迅原名,主要小说集。
  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思想,以及对阿Q“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态度。(重点)
  知识点:鲁迅对阿Q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是“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分析: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鲁迅在长期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不仅集中地、深刻地探讨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而且对建构新型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
  ①妄自尊大。
  “阿Q又很自尊……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②自轻自贱。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③欺凌弱者。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同时,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传统观念。
  鲁迅研究国民性,目的正是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因此鲁迅一生都将揭露国民性的痼疾、挖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中的“病根”、探索塑造新型民族素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他的小说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鲁迅深刻揭露了麻木、守旧、盲目自大、“怯弱,懒惰,而又巧滑”、自主精神缺失、“瞒和骗”、爱“面子”、顺从忍让等国民的“劣根性”。他对同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揭露、批判国民性的“病根”、痼弊,正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唤起民众”;他对旧国民性的批判,正是对新型国民素质的呼唤。
  3.分析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知识点:
  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未庄〉的一个普通落后的雇农,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中有农民的质朴、愚蠢和狡猾,他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等。阿Q的思想中有着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也有革命的一面。
  虽然阿Q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带有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但他对“革命”的向往,则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他最后的结局是被“革命党”糊里糊涂地枪毙,至死也没有认清被杀的原因,深刻表现了中国贫苦农民在所谓的“革命”中充当牺牲品的可怜命运。
  阿Q的性格特点:
  (1)他具有农民的质朴,愚蠢,狡猾的性格;
  (2)他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3)阿Q思想中有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也有革命的一面。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1)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
  (2)小说通过对阿Q“大团圆”结局的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醍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还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
  4.分析阿Q的革命和大团圆结局。
  阿Q的“革命”:
  ①肯定阿Q要革命。虽然阿Q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带有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但他对“革命”的向往,则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②他最后的结局是被“革命党”糊里糊涂地枪毙,至死也没有认清被杀的原因,深刻表现了中国贫苦农民在所谓的“革命”中充当牺牲品的可怜命运。
  “大团圆”结局:
  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还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
  5.分析作品中关于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结合作品分析。
  6.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白描手法。
  (1)小说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2)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是采取了漫画式的、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将一些生活片断的场面相衔接,既完整地描写人物命运,又能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3)采取悲喜交融的手法,阿Q每一个看似可笑的行为与观念,结果都带来了悲剧性的遭遇与结局,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浑然一体。
  (4)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性,用夸张、怪诞的艺术手法,集中描写了社会上种种可笑而荒诞的现象,并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分析:(1)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首先,阿Q是许多现代国人的灵魂,几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阿Q”,而且许多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都有着同阿Q一样的思想观、道德观;其次,阿Q是现实的教科书,他所犯的毛病可谓是社会的通病,他就像一面镜子,许多人站在他面前都能被照出影子来;最后,阿Q还具有国际上的典型意义,阿Q不光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2)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讽、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健忘和耻辱。
  (3)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购买课程后,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直至考后一周关闭!(模拟试卷于考试结束当天关闭)。

精读篇目——小说
第01讲 阿Q正传
第02讲 春风沉醉的晚上
第03讲 潘先生在难中
第04讲 萧萧
第05讲 春蚕
第06讲 菉竹山房
第07讲 九十九度中
第08讲 断魂枪
第09讲 小城三月
第10讲 小二黑结婚
第11讲 金锁记
第12讲 荷花淀
精读篇目——诗歌
第01讲 凤凰涅槃
第02讲 死水
第03讲 雨巷
第04讲 再别康桥
第05讲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06讲 断章
第07讲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第08讲 纤夫
第09讲 十四行集
第10讲 金黄的稻束
第11讲 力的前奏
精读篇目——散文
第01讲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第02讲 寄小读者
第03讲 死火
第04讲 苍蝇
第05讲 追悼志摩
第06讲 灵魂的呼号
第07讲 钓台的春昼
第08讲 雨前
第09讲 言志篇
第10讲 包身工
第11讲 囚绿记
第12讲 蛇与塔
第13讲 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
精读篇目——戏剧
第01讲 雷雨
第02讲 上海屋檐下
第03讲 屈原
第04讲 白毛女
泛读篇目——小说
第01讲 绣枕
第02讲 铸剑
第03讲 拜堂
第04讲 桃园
第05讲 莎菲女士的日记
第06讲 送报夫
第07讲 子夜
第08讲 山峡中
第09讲 春桃
第10讲 骆驼祥子
第11讲 在其香居茶馆里
第12讲 蜗牛在荆棘上
第13讲 围城
第14讲 寒夜
泛读篇目——诗歌
第01讲 小诗四首
第02讲 毒药·白旗·婴儿
第03讲 采莲曲
第04讲 老马
第05讲 航
第06讲 给战斗者
第07讲 黄河大合唱
第08讲 我爱这土地
第09讲 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10讲 泥土
第11讲 山
泛读篇目——散文
第01讲 春末闲谈
第02讲 谈“流浪汉”
第03讲 白马湖之冬
第04讲 吃瓜子
第05讲 鹰之歌
第06讲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第07讲 山之子
第08讲 回忆鲁迅先生
第09讲 雅舍
泛读篇目——戏剧
第01讲 南归
第02讲 风雪夜归人
第03讲 升官图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学员问答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自考365”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