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经济交往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或状况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革过程:
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始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制定建立之初,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暴露出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表现了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的调整,表明了它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也在不自觉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物质条件。它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历史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使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不得不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期间必然要经历许多的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
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经济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劳动联系具有不同的经济形式。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是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1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是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生产者家庭等形式。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①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各个生产者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力的发展受自然条件极大限制。
②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满足本人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
③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劳动产品无需交换,就直接成为经济单位的共同产品。
1.2.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了支配地位。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①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这两个条件都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商品经济作为多个社会共存的经济形式,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小生产。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范围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资本从封闭的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的国际市场,市场体系日趋复杂,市场机制日趋完善,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性的全球化市场,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以下特征: ①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②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生产者需要的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也要通过市场实现。③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生产者要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